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4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1516篇
测绘学   427篇
大气科学   823篇
地球物理   1471篇
地质学   3165篇
海洋学   779篇
天文学   197篇
综合类   468篇
自然地理   49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53篇
  1980年   75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5篇
  1976年   34篇
  1975年   17篇
  196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气阻塞活动频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区域、鄂霍次克海区域、欧亚大陆区域及格陵兰区域。而通过NSIDC提供的卫星观测资料发现近30年夏季海冰容易减少的区域正好对应阻塞活动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分别通过对以上4个区域有阻塞发生相对没有阻塞发生时的500 h Pa位势高度场、地面温度场、850 h Pa经向瞬变热通量输送和平流输送等异常变化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中高纬度阻塞频率的增加对海冰的减少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阻塞的发生发展可通过增加高纬度地面温度、对极地的热量输送和暖平流输送来加快海冰的融化。这种阻塞引起的热力作用在鄂霍次克海和欧亚大陆区域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72.
<正>华北克拉通具有3.8 Ga以上的演化历史,TTG是其地质记录的最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太古宙(特别是中太古代以前)地质演化在很大程度上与TTG岩石形成演化有关。在华北克拉通,始太古代(3.6~4.1 Ga)TTG岩石仅在鞍本地区被发现,虽  相似文献   
973.
<正>鲁西地区发育大量的TTG岩石和表壳岩系。从东北到西南依次划分为新太古代晚期壳源花岗岩(A带)、新太古代早-中期古老岩石带(B带)和新太古代晚期新生岩石带(C带)。2.6 Ga左右的变质锆石已经在B带的孟家屯地区获得(杜利林等,2003;陆松年等,2008)。我  相似文献   
974.
陕南凤凰岭南缘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为富含Fe、Ti等有用元素的含矿岩体。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技术对该区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Fe-Ti氧化物的形成、富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结果表明,成矿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与非成矿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为不同岩浆源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类的Fe-Ti矿化作用与初始岩浆的源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Fe-Ti氧化物主要以钛铁矿和榍石的形式存在,局部见少量金红石。化学成分上,钛铁矿具富锰贫镁特征,本区Fe-Ti氧化物的形成和富集过程经历了岩浆结晶分异阶段和热液蚀变阶段。  相似文献   
975.
利用20年(1992-2012年)的ECCO2模式模拟数据,主要研究了东印度洋(EIO)水体输运的季节变化.在EIO选取3个断面,分别为赤道、80°E和6°N.研究结果表明,跨赤道和80°E的季节输运主体部分大致相补偿.跨赤道的大部分水体输运局限在上层100 m,80°E的水体输运具有复杂结构,与显著的季风流、Wyrtki Jets(WJs)、赤道潜流(EUC)等有关.6°N上层水体净输运较小,但存在较强的边界流和相对较弱的内区流.纬向流的显著变化发生在80°E.在季风盛行季节,由于WJs减弱,赤道附近的水体输运以西向的梯度流为主,上层100 m的其余区域则主要受季风流控制.同样,由于EUC减弱,西向的梯度流与次表层东向的EUC之间也存在转换.在季风转换季节,季风流减弱,WJs与EUC分别在上层100 m和次表层占主导地位.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与季风流、WJs和EUC相关的盐水和暖水交换,有助于了解研究区域内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和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976.
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沙尘暴过程若干统计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共184次影响我国北方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沙尘天气呈波动减少趋势,2001年最多,之后逐渐减少,2010年又略有增加趋势;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多于蒙古气旋型,分别占总次数的60%和40%,与1957-1996年相关研究相比,近10年蒙古气旋型沙尘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两类过程基本上持续1~3天,其中,蒙古气旋型平均持续1.68天,略长于冷锋型(1.54天);表征冷锋强度的地面冷高压最大强度出现在1月,而蒙古气旋中心气压最低出现在4月;两类天气系统导致的沙尘天气过程中,绝大部分为沙尘暴过程,且分别占总次数的75%和92%,黑风暴分别占9%和19%,表明蒙古气旋型沙尘天气过程更强;两类过程中,最大风速基本在12~20m· s-1之间(占80%),且蒙古气旋型的最大风速波动小于冷锋型;冷锋型多向东和东南方向移动,且以西北-东南向为主,影响新疆、西北、华北及华东地区,蒙古气旋型则向东、东偏南和东偏北方向移动,且以向东移动为主,主要影响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影响范围小于冷锋型.  相似文献   
977.
978.
979.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据地震监测人员测定,全球每年发生大小地震100余万次。当然多数地震是无法感觉到的,只能通过精密仪器才能观察到。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据测定,过去发生过的大地震其能量超过热核装置的数倍之多。由于地震经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观察和研究地震的发生。人们了解到,地震的发生是由100~145公里  相似文献   
980.
褚志贤  陈雅云 《福建地质》1990,9(3):167-176
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以永定—福州北东东向断裂带为界,南北两区的磁场、重力场、大地电磁场及应力场等均有明显差异。闽南三角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地壳厚度变化大,莫霍面处的纵波速度(V_p)低,上地幔物质分异不彻底,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可知该区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用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依据地壳结构及构造、地震活动规律、活动断层分布及地震烈度等条件,在地壳区域不稳定的背景上,划分出三个地壳区域较稳定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