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2篇 |
免费 | 311篇 |
国内免费 | 4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2篇 |
大气科学 | 326篇 |
地球物理 | 210篇 |
地质学 | 1030篇 |
海洋学 | 270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163篇 |
自然地理 | 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庆油田北部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与水淹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大庆油田北部发育砂质辫状河道、曲流河道、高弯度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等砂体类型。以井间可对比的单一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单元 ,从河流相储层成因特征入手 ,应用油田开发后期密井网资料开展各类河流砂体细分微相研究。重点阐述了各类砂体的规模、宽厚比、发育的主要微相、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特点。应用不同时期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测井水淹解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 ,结合不同砂体和微相的非均质特点研究了不同微相的水淹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阶段各类砂体层内及平面水淹变化特征不同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河间薄层砂、部分决口水道和废弃河道微相中 ,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中剩余油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52.
53.
54.
鑽粒尅原理问题,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論點。許多鑽探工作者對該問題的認識尚處在爭論之中。我國的鑽探工作者們對這一問題大體上有三種不同的論點。第一種是認為以圓整鑽粒尅取岩石的作用為最大。其理由是認為圓整鑽粒與孔底岩石的接觸面很小,僅為一點,在受鑽頭底面的壓力和廻轉力同時作用下,圓整鑽粒對孔底產生一種滾壓作用,借以破碎岩石,保持鑽進。第二種是認為以破碎鑽粒尅取岩石的作用為最大。其理由是破裂瓚粒本身具有依多 相似文献
55.
莲沱砂岩——南华大冰期前气候转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北宜昌地区出露的莲沱组中上部细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LA)介于60~70之间,表明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比较莲沱组与板溪群中下部沉积岩的主化学成分和 CIA 值表明,板溪群源区遭受过强烈的化学风化,相应的古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莲沱组源区化学风化弱,可见两者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明显不同。根据 CIA 值推测,地层层序上莲沱组位于板溪群的中上部,莲沱砂岩的 CIA 研究表明南华大冰期前全球气候已经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CIA 值继续降低预示着全球性的冰期到表,不久就发生了"雪球地球"事件。 相似文献
56.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锑矿的成矿机制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是我国南天山造山带中的1个大型穆龙套型金矿,赋存于上志留统碳质千枚岩层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主成矿时代为231× 106a。其成矿机制和成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组成,成矿温度75~310℃,成矿压力为250~350 MPa,盐度3.2%~10.3%NaCl; 成矿物质部分萃取自含矿围岩,部分来自深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是矿石堆积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与穆龙套和库姆托尔金矿进行了类比。 相似文献
57.
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显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格陵兰冰盖GISP2冰芯古气候代用指标δ~ (18) O 序列进行分解, 结果表明: 格陵兰近10 ka来气候变化总趋势出现历时约490 a的中世纪暖期和历时约570 a的小冰期, 其间还存在次级的冷暖期变化;气候波动具有3 a、 6.5 a、 12 a、 24 a、 49 a、 96 a、 213 a、 468 a准周期, 既有NESO的因素, 也受制于太阳活动周期的影响. 第7, 第8内在模函数(IMF7, IMF8)波动振幅以及总体趋势分量res在1350A.D.出现明显的转型, 表明1350A.D.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分界. 相似文献
58.
2018年9月8日,云南省墨江县发生MS5.9地震并伴随一系列余震,探究该地震周围的应力场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收集了震源及其邻区中前人研究和Global CMT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并同时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模拟墨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表现.结果表明:①在应力轴整体分布上,自西向东σ1轴(压轴)从NNE-SSW向逐渐转向NNW-SSE向,σ3轴(张轴)从WWN-EES向逐渐转向WWS-EEN向,张轴呈弧形分布,压轴呈放射状分布.②在应力轴倾伏角上,研究区域内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倾伏角都比较小,即两轴均接近水平.③R值分布大体是在东南部相较于西北部大,结合当地地质背景分析得到,物质逃逸自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变缓的趋势.④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和应力状态计算墨江地震震源区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大小.由此推测,墨江地震恰好发生在相对剪切应力值和相对正应力正值最大的节面上.从而可以确定墨江地震的发震节面的基本参数:走向216.32°,倾角86.91°,滑动角0.27°,相对剪应力值0.9,相对正应力值0.3.本研究为此次墨江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59.
60.
激发极化驰豫时间是孔隙大小的函数,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激发极化衰减曲线进行多指数反演,得到光滑的驰豫时间谱,该谱呈现多峰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溶质对该谱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溶质离子的扩散系数不同所致.对于同一块岩心,衰减谱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向小驰豫时间方向移动.结合岩心地层因素F,研究了激发极化驰豫时间几何平均值Tg与岩石的渗透率K的关系,结果表明,logK和log(T1/2g/F)、log(Tg/F)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