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521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采用孢粉分析及14C测年,本文认为大连沿海分布的泥炭层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中晚期及晚全新世早期的暖湿、温湿气候下富营养性湖沼环境。属草本植物为主的草本-木本型泥炭,沉积速度一般为0.7-1.1mm/a。全新世海侵,在辽宁海岸带约距今7000年以前达最大范围。近5000年来,海面在下降过程中有波动和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912.
贵州省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13.
确定含水层的分布规律是研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之一。对陆相地层来说,由于成因类型变化较多,往往存在较大的困难;对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层成因类  相似文献   
914.
有机碳和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碳和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不仅在沉积地层对比,油-油,油-源对比研究方向发挥了独特作用,而且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剪影。开展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全球碳循环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碳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研究和对生物演化,恢复古生态,古环境有重要意义的化石及沉积物中有机分子的碳同位素成及分布研究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15.
文章参考并借鉴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方法,结合海域利用的特点,提出海域集约利用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从海洋投入强度、海洋利用结构程度、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4个层面选取指标,建立了海域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设立进行了解释说明,以期能为以后对海域集约利用的研究、制定正确有效的集约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6.
以湛江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的2019年汛期68个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溯源,分析了湛江地区汛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水汽源地的关系,并对5个代表性的降水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湛江地区汛期局部降水线为δD=8.02318O-0.703 7,R2=0.954,n=68;前汛期季风带来西太平洋的水汽,18O含量丰富;后汛期降雨主要取决于局部大气环流,一定程度受云下二次分馏影响,δD和18O偏低。2)前汛期西南季风爆发前,湛江降水的水汽主要源于副热带高压外围东南气流输送的西太平洋水汽,西南季风爆发后,南海、孟加拉湾为其水汽源地;后汛期热带系统带来的降水,南海、孟加拉湾为主要水汽源地;非热带系统带来的降水,孟加拉湾为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917.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的厚度为16.5~18.8km,下地壳厚度为12.0~13.0km。上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地壳下部有一个低速层,速度约为6.00km/s,低速层顶面深度为12.0km左右,厚度约为5.0km。下地壳也分为上下两部分。Moho界面的深度为29.0~31.8km。该区6条地壳浅部正断层大部分向地下延伸深度不超过4km,最大延伸深度达5km左右。据推测,浅部正断层下方有一条高倾角地壳深断裂带,该断裂带向下断至Moho面,向上断至上地壳下部低速层中。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漳州盆地深浅部构造组合特征表明,九龙江断裂带是该区内一条特征明显、具有复杂深浅构造背景的深断裂带。这一深地震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该地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对深浅部构造的组合可作统一解释,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对漳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8.
Based on summariz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using data as long and new as possible, the onset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role of Asian-Australian “land bridge” in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earliest onset area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nd the sudden and prog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uch critical events during the onse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s the splitting of subtropical high belt over the Bay of Bengal (BOB), the initi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westward advance, reestablishment of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 rapid northward progression of convection originated from Sumatra in early summer are studied.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proper collocation of the latent heating over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sensible heating over Indian Peninsula on the splitting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belt, the deepening of BOB trough, the activating of Sri Lanka vortex (twin vortex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and the subsequent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r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919.
长江源区新生代地堑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0.
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清洁矿产资源,属于新能源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地热资源的形成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随着我国能源勘探工作重点西移,在鄂尔多斯盆地特别是在其周缘断陷盆地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是,对其形成机理与属性研究却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本文在总结研究鄂尔多斯及其周缘断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地质构造和地热研究成果,定性分析了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场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块体是一个相对完整、断裂不发育的构造单元,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整体偏低。然而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构造边界带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内热流值、地温梯度都比块体内部高。说明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