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319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5篇
  1959年   3篇
  1938年   6篇
  1936年   12篇
  193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因GNSS系统间观测噪声、轨道精度的差异,采用经验权比进行组合定位难以得到最优结果。基于此,在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中引入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对GPS/GLONASS/BDS组合单点定位和基线解算中各系统观测值进行合理定权。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确定的伪距观测值最佳权比为5∶1∶1,相位观测值最佳权比为1∶1∶1,有效提高了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
对历元偏差引起的伪距变化量逐项分解,总结历元偏差引起的伪距各误差项的偏差典型值,使用多项式插值法进行历元归算,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以星间链路体制下的星地伪距观测量为实例进行方法验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数据采样间隔不大于5 min时,若选取合适的插值阶数,使用多项式插值法能得到优于1 mm的历元归算精度;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多项式插值的历元归算方法是有效的,能够完成星间链路对地伪距观测量的历元归算需求,历元归算造成的误差远小于伪距本身的观测噪声。  相似文献   
53.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对BOC信号的研究日趋深入。高阶BOC在频谱分离度、测距精度和抗多径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因为高阶BOC信号自相关函数副峰密集,给信号接收带来了困难。常用的去模糊性算法有BPSK-like和Bump-Jump。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并在软件接收机上进行了实现。通过对BOC(15,2.5)实际信号的接收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两种接收算法下的测距精度,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去模糊性能,而Bump-Jump算法能实现更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54.
刘英  孙强  卢振武  曲锋  吴宏圣  李淳 《海洋学报》2010,32(10):6980-6987
为了获取足够的目标信息,充分利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的光谱信息,建立了谐衍射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利用谐衍射元件独特的色散特性,将谐衍射透镜应用于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中,使系统在中波红外3.7—4.8 μm和长波红外8—12 μm的2个红外大气窗口内获取数百个光谱图像.设计结果表明,中波红外波段,在18对线/mm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55;长波红外波段,在13对线/mm处光学系统的MTF大于0.5;光学系统的衍射环绕能,在中波红外波段30 μm半径范围内大于85%,在长波红外  相似文献   
55.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56.
引言雷德多姆(Red Dome)金矿床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部的奇拉戈(Chillagoe)附近(图1),目前由Elders矿产有限公司以露天开采方式开拓中,其地质储量有含金2g/t的矿石1380万吨。估计其它有用元素还有银4.6g/t、铜0.46%和锌1.0%。贱金属和贵金属产于斑状流纹岩墙与以碳酸盐为主的沉积岩接触处形成的矽卡岩内。既有内  相似文献   
57.
58.
引言1986年7月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苏联核试验场(KTS)附近建成了3个地震台站中的第一个。根据苏联科学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美国一非利润环境组织达成的协议,这些台站的配置是满足建议的新全球地震台网的技术要求(IRIS,1984),且按设在内华达州南部的美国核试验场(NTS)附近装备着同样仪器的3个台站安装固定仪器。该联合计划搜集的数据意味着与监测和核实目前和将来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关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59.
引言罗彼斯金矿床于1979—1985年间由卡拉汉采矿公司据勘探和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资料进行了叙述,并由资历较深的作者对其岩石和化学分析作了补充,这些资料均作为论文部分正在编写中。有关矿床成因的解释是初步的。罗彼斯金矿床位于密执安州伊什珀明区。金矿发现于1880年,1882—1897年间已开采矿石195000吨。获得金1029公斤,银2057公斤。1935—1937年经Calumet和Hecla联合铜公司扩大地表和地下勘探圈定了以浸染黄铁矿为特征的另外1393000吨矿石,其平  相似文献   
60.
引言最近发现的世界第一流水平的赫姆洛矿床,其中的中部第三个矿床由金巨人矿床组成,它代表了产于太古宙赫姆洛-休伦湾绿岩带中唯一著名的有经济价值的金-钼矿体。赫姆洛矿床位于安大略省马拉松以东35公里的17号公路处(图1)。金巨人矿床的金和钼矿呈层状矿化体富集在两个主要矿层(主矿带和下矿带)内。这些矿层是含微斜长石的,并富集有Ba、Sb、Hg、As、V和B等元素。矿化体赋存于几个不同的变火山和变沉积片岩以及花岗变晶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