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60篇 |
地质学 | 171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3篇 |
自然地理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542.
近年来新疆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生态系统碳氧循环负荷加大,粗放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态系统碳氧平衡状态发生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滑。本文利用土地变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结合相关研究的成熟模型,对新疆1999-2014年碳氧平衡状态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变更中耕地、林地与牧草地面积变动对整体土地格局具有更强影响力,除牧草地外,各土地类型面积逐年稳定增加,其中园地与交通用地变化幅度较大。(2)新疆地区截止2014年末净CO2排放量占总固定量的36.04%。(3)截止2014年末净O2消耗量占总释放量的32.06%,自2003年以来氧消耗量已大于释放量,碳循环自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4)生态补偿机制表现出积极作用,CO2固定量增长4.56%,O2释放量增长13.81%。目前,新疆碳氧循环系统已处不平衡状态,虽然目前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很微弱,但长期以往势必对该区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值得对其展开长期的连续观测。 相似文献
543.
利用ERA40、NCEP 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到Dome-A断面考察资料,对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区域气候模式-HIRHAM模拟的南极2 m气温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模拟的多年平均场空间特征与ERA40和NCEP 20世纪再分析较为接近.(2)模拟存在冷偏差,整个南极地区与EAR40偏冷1.8℃,与NCEP 20世纪再分析偏冷5.1℃.(3)与EAR40偏差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偏冷3.4℃,秋季偏暖0.004℃.进一步分析发现,HIRHAM模式模拟的近地层大气湍流状况与实际状况不同是2 m气温模拟偏差产生的原因:(1)南极夏季近地层观测样本中逆温和非逆温并存,原因是感热通量正负并存,但HIRHAM模式模拟基本全为逆温状况和负感热通量.(2)南极秋、冬季观测基本全为逆温,HIRHAM与之较为吻合,这部分解释了秋、冬季节模式模拟偏差不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44.
介绍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 /气候与冰冻圈 (CliC) 计划所代表的国际冰冻圈研究基本特点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冰冻圈独特的区域特点, 阐明我国冰冻圈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 其气候效应、环境效应、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正日趋显著并广泛地影响到西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 因而不仅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性, 而且具有国家战略需求上的紧迫性。 提出未来我国冰冻圈研究应重点加强冰冻圈过程研究、记录研究、冰冻圈与气候模拟、冰冻圈与水资源以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对策综合评估等5个方面的工作, 逐步完善并形成我国冰冻圈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45.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高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46.
通过对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的蚀变类型的详细研究,识别了矿床蚀变的3种主要类型: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和长石分解蚀变.前二者为矿区早期形成的蚀变,长石分解蚀变形成于晚期.钾硅酸盐化蚀变主要以黑云母化、钾长石化为特征,青磐岩化以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蚀变矿物的发育为基本特征,长石分解蚀变则发育绢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硬石膏等矿物.研究认为矿化与石英-辉钼矿±硬石膏±黄铜矿±黄铁矿脉、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47.
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130口钻井岩心的精细描述、薄片鉴定和电测曲线分析,根据岩石类型组合、沉积结构和构造以及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在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5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划分出15种亚相以及21种微相类型。铜钵庙组沉积时期盆地为填平补齐特征,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充填。南一段下部、中部沉积时期盆地为“泛盆”特征,厚度小、范围广,全区稳定分布,充填物由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过渡到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南一段上和南二段沉积时期盆地为“复式小型断陷湖盆”,沉积充填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大磨拐河组的沉积充填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共存为特征。 相似文献
548.
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提取液中溶解有机物(DOM)的有机碳含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子量信息及各荧光组分的成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DOM提取液的溶解有机碳(DOC)及沉积物有机碳(SOC)的含量呈现由近岸向开阔海域递减的趋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吸收系数(a)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性质,光谱斜率比(SR)表明近岸沉积物CDOM老化程度较强。通过对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可知,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DOM包含3种荧光组分,即类色氨酸、海洋类腐殖质和陆源类腐殖质,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整个研究海域CDOM来源以内源为主,受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外源输入影响较小。通过CDOM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沉积物DOM提取液的DOC含量与SOC含量以及吸收系数和腐殖化指数(HIX)等参数相互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均在0.88以上,显著性水平P0.01。 相似文献
549.
该文为高阶矩湍流方程组的二阶矩闭合方案提供了参数组选择。此参数组是用近地层实测资料结合湍流方程二阶矩闭合方案推算出的。然后,将其与Mellor等人在实验室所得的参数组分别代入湍流二阶矩闭合方程组拟合,得动量(ΦM(ξ))、热量(ΦH(ξ))与稳定度(ξ)的二组关系曲线,可见此二组曲线几乎重合,且与Businger野外近地层实测结果符合较好。拟合的垂直速度方差((W*2)1/2(ξ))、温度方差((θ*2)1/2(ξ))与ξ的二组关系曲线相对于UTAH资料,所得曲线偏差比Mellor曲线偏差小得多,而相对于KANSAS资料,所得曲线偏差稍大于Mellor曲线。 相似文献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