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指标-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enthic Foraminifera Accumulation Rate,简称BFAR)和小泡虫超科的Uvigerina与Bulimina两属在种群中的百分含量(简称"U+B含量")是目前古海洋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从MD06-3054孔的记录中发现,两指标与有机质输入之间不仅不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而且当有机质输入大于阀值时,两指标均随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说明过高有机质的输入还会抑制底栖有孔虫的生长和繁盛.另外,还发现当TOC含量较高时,U+B含量指标较BFAR指标相对更适用.  相似文献   
22.
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北部的MD06-3052孔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测试与分析,在所建立的年龄模式基础上,揭示了该孔150 ka以来氧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时间。结果表明,150 ka以来碳同位素总体上显示出逐渐变重的趋势,其变化不同于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冰期-间冰期尺度的变化特征,且全新世和末次间冰期碳同位素差异较大。在所识别出的6次碳同位素的低值事件中,除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与岁差低值有相位差以外,其余均与岁差低值都有很好的对应。幅度较大的3次发生于冷期/暖期的过渡期,其中末次冰消期的碳同位素记录受到浊流的侵蚀作用,有部分缺失;该孔与其他海区记录的相似性进一步证实了3次冰消期的δ13C低值事件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3.
对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中心位置的Z1钻孔进行了AMS14C年龄、粒度和TOC/TN分析,综合指标结果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南黄海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化。自6 094 a BP以来,沉积速率、平均粒径和TOC/TN整体趋势的减少指示,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与东亚冬/夏季风的减弱有关。根据粒度参数和TOC/TN变化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分成3个阶段:①6.1~5.4 ka BP时沉积物粒度最粗,TOC/TN值较高,这与该阶段东亚冬季风的强盛且稳定和黄海暖流的形成初期较弱有关;②5.4~3.9 ka BP时沉积物粒度减小但波动幅度较大,TOC/TN值呈减小趋势,此阶段东亚冬季风减弱但波动剧烈;③3.9~0 ka BP时沉积物粒度较细且相对稳定,TOC/TN增加直至趋于稳定,该阶段冬季风减至最弱且趋于稳定。另外岩心记录的6.0、5.3、4.6、4.0和3.4 ka BP沉积物粒度明显较粗、TOC/TN值较大与东亚冬季风增强、海区温度较低有关;6.1~5.7 ka BP的高速沉积与冬季风强盛有关;2.8~1.9 ka BP的高速沉积则与黄海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南黄海中部气旋式冷涡的加强稳固有关。  相似文献   
24.
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做比值,得到的相对含量从湾内到湾口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生物标志物指示的初级生产力与现场调查的结果一致,表明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初级生产力。辽东湾海域初级生产力在湾口高于湾内,表明其主要控制因素是水体浊度而不是陆源营养盐的输入。辽东湾西侧菊花岛附近初级生产力的高值主要与人类养殖、陆源排污等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结果显示,辽东湾两侧近岸区硅藻和甲藻相对贡献高,尤其是硅藻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与硅藻在高营养盐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在辽东湾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相似文献   
25.
天然气气-源对比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源对比是天然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气-源对比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碳、氢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烃源岩、母质环境、源岩热演化程度、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混源判识,系统的介绍了利用碳、氢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天然气成因来源,利用甲烷碳同位素与源岩热演化程度数学模式进行气源追索, 利用甲烷氢同位素及其空间分布判识母质环境和成藏过程,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是否深部来源气体并利用其年代积累效应进行气-源对比等方法.  相似文献   
26.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 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 αα)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27.
为系统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与地质意义,对其在53个样品中的含量及在3个典型样品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组分包括SiO2、Al2O3和Fe2O3,它们绝大部分赋存于碎屑成因的残渣态中;沉积物中金属元素锰含量相对附近边缘海为高,且主要赋存于水成成因的铁锰氧化物态中。所研究海区表现出接近于大洋属性的深海沉积环境特点,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附近火山碎屑物质及火山热液活动,而陆源黏土矿物及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8.
29.
通过对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柱状样S9进行AMS 14C 测年和粒度分析,获取了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古环境演化记录.结果显示,千年尺度上,S9柱粒度组成呈现明显的两段式变化特征:10.5~8.0ka B.P.,平均粒径逐渐变粗并达到最高值,粉砂含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 8.0~1.0ka B.P.,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递减的趋势,粘土含量相对增加.S9柱粒度千年尺度上变化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显示了海平面对区域物质输运的控制作用.7.5ka B.P. 以来,海平面趋于稳定,粒度特征呈现出百年尺度上波动.S9柱粒度变化参数与源区指示季风降雨量石笋记录的 δ18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7.5ka B.P. 以来持续减小的平均粒径对应持续减弱的区域夏季风降雨.此外,S9柱记录了约8.2ka B.P.,6.5ka B.P.,4.2ka B.P. 以及3.8ka B.P. 等多期粒度显著变细的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对应了区域季风降雨的减少时期.S9柱粒度组成信息揭示了全新世以来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季风降雨的强弱对冲绳海槽沉积物组成的影响,同时也为利用海洋沉积物来重建区域季风降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30.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productivity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West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last 700 ka,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δ 13 C in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δ 13 C between those of foraminifera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and 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were analysed in piston Core MD06-3047 retrieved from the Benham Rise(east of the Luzon Island).Paleoproductivity evolution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last 700 ka is closely related to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and precession-controlled insolation.Controlling factors of paleoproductivity could have been both thermocline fluctuations related with ENSO-like processes and eolian input associated wit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and the former could have been the primary factor.A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a shallower thermocline coeval with the occurrence of low CO 2 concentrations in the EPICA Dome C ice core might indicate that biological export production in the low-latitude could act as a significant sink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and modify atmospheric CO 2 concentrations.Spectral analysis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paleoproductiv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rmocline fluctuations subjected to ENSO processes responding to processional variability of insolation.High coherences in eccentricity,obliquity and precession periods further revealing the close link between thermocline fluctuations,paleoproductivity and atmospheric CO 2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