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气候模式分辨率作为影响模式模拟结果的重要因素,其对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影响尚未全面认识。利用公共大气模型CAM5.3在3种分辨率(2°、1°、0.5°)下,分别采用2000年和1850年气溶胶排放情景进行试验,检验提高分辨率是否能改进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分析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异同,探索模式分辨率对气溶胶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观测资料与模式结果对比发现,提高分辨率可以明显改进模式对总云量、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0.5°分辨率下模拟结果与观测更接近,其他变量并无明显改善。在不同分辨率下,全球平均的气溶胶气候效应较为一致,总云量、云水路径均增加,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均加强,而云顶的云滴有效半径和降水均减小,地面气温降低。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增加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云水路径、地面温度、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变化的纬向平均分布相似但大小存在差异;而降水和云量变化的纬向分布与大小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区域尺度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平均而言, 0.5°分辨率下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相比1°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2.5%,相比2°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6.4%。提高模式分辨率可以部分改进模式模拟能力,同时,气溶胶的间接效应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弱。但气溶胶引起的云量、降水的变化在不同分辨率下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海冰热力模式中的各种辐射参数化方案,对比了模式计算的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以及海冰热力变化,并利用渤海和波罗的海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冬季大部分时间太阳短波辐射对海冰热力过程的作用有限.简单计算方案一般满足海冰模式要求.误差主要受云和冰雪表面与大气之间的多重反射影响.长波辐射对表面热平衡和海冰质量变化起重要作用.长波辐射参数化方案的计算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云量参数化有待进一步改进.海冰模式计算结果的精度与长波辐射计算精度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3.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7~2008年冬季渤海的天气与冰情,总结了该年度海冰数值预报情况,客观检验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保证率满足业务预报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64.
宾阳县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2007年5月24日整个大气环流的特征,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以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本站资料剖面图在此天气过程的预报当中发挥了的作用,诊断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为预报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5.
东亚低纬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的空间距平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低纬度地区局地Hadley环流既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自身结构特征:除冬季存在明显向南、向北输送的两闭合环流圈外,局地Hadley环流在其余季节均以向南输送为主;(2)该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在整个研究时段上以振荡变化为主,并没有表现出象纬圈平均值那样明显的增强趋势;(3)区域赤道上空平流层20~50 hPa大气臭氧的正负距平异常中包含有局地Hadley环流的异常信息:当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强时,区域赤道上空20~50 hPa大气臭氧有一显著负距平异常中心,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6.
利用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比较了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如下: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两个低值中心,一个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强度约为-15 DU,形成原因主要为水平幅散,另一个中心位于上平流层,强度约为-1 DU,形成原因可能为光化学反应参与的氯自由基的催化损耗。北美夏季臭氧谷仅存在一个低值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该中心强度约为-5 DU,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平辐散。  相似文献   
67.
末次冰期冰盛期中国地区水循环因子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煜  李维亮  何金海  陈隆勋 《气象学报》2008,66(6):1005-1019
ISCCP卫星资料(1983-2006年)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是高云的高值中心;而以四川为中心直到同纬度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云的高值区,同时,青藏高原地区是中云的低值中心。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模拟了现代和LGM时的气候。通过MM5模拟的结果与ISCCP的卫星资料对比表明:模拟结果再现了中国地区高云和中云分布的主要特征。这暗示云分布的气候特征可能主要由相对湿度决定。同时,通过MM5的结果与NCEP资料的对比也说明,模式结果可以较好地模拟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LGM时水循环因子的变化。模式结果显示:LGM时夏季对流层的温度降低,在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温度降低的中心;而在冬季在南方的对流层中层存在减温中心,在北方的对流层的中上层温度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除了冬季北方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增加外,水汽含量一般减少,而且在近地层减少的最多,随高度增高水汽变化逐渐变小。但是,水汽的相对变化在对流层上层存在减少的高值中心。相对湿度存在变化,最大的变化超过15%,而且有增加,也有减少。在区域尺度相对湿度不是保守的。相对湿度变化与中云和低云的变化一致。在LGM,中国地区高云量减少,除中国西南地区外,中云和低云量减少,低云量减少的最多。降水的变化与中云和低云的变化相对应,云量增加降水增加,云量减少降水也减少。从相对湿度和有效降水可以看到在西南地区在LGM时变得潮湿,在夏季西北地区也变得潮湿。  相似文献   
68.
长江流域旱涝与太平洋OLR场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月洪  刘煜 《气象》1990,16(8):15-19
  相似文献   
69.
近20年中国地区云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皎  刘煜 《气象科技》2011,39(3):280-288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给出总云量、高云量及中云量在我国地区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云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在华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的总云量有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中部的总云量有所减少;在不同季节,各地总云量、高云量和中云量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0.
中国地区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皎  刘煜 《气象科技》2011,39(4):408-416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和MODIS云的资料,给出中国地区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变化趋势最显著。结合云量变化情况,可发现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可能在夏季最大,也就是说,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可能在夏季最强;云量、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也表明长江以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是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比较显著的地区。中国地区冰云光学厚度与有效直径的相关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说明冰云的微物理机制比水云更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