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泥火山是地球运动和深部含流体物质向表层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喷溢及喷出物对认识地质动力、地层岩性和资源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东沙海区新生界薄(~1km), 中生界厚(>5km), 是南海最典型的中生代沉积区和油气勘探待突破区。区内有众多的海山海丘, 过去都被推测为不利于油气成藏的岩浆火山。但近年来针对这些海山进行的调查发现了大量海底地层底辟形变与断裂、流体充注空白反射带和喷溢释放结构。通过浅表层取样采获了丰富的自生碳酸盐岩结核及深水珊瑚、海绵等生物, 表明众多海山、海丘具有明显的泥火山活动特征。东沙泥火山的发现表明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和运移条件, 为勘探源于中生界的油气和水合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大量深水珊瑚和海绵的出现指示东沙泥火山区可能是深水珊瑚礁、海绵礁发育区, 为研究油气泄漏、化养生物和环境三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02.
通过对靖海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结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粒度分析、"粒径趋势"分析以及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等的计算,探讨该区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有粉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3种类型,其中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占绝大部分;沉积物输运趋势分析表明在泽库半岛前岛村南侧海域,沉积物整体有向岬角汇聚的趋势,鹅嘴西南侧海域,沉积物在-5m等深线以浅呈现顺岸的净输运趋势,-5m以深呈现向岸的输运趋势;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分析表明该海域的日平均单宽输沙通量较小,总体上呈现远岸大于近岸的趋势,净输沙方向为沿涨潮方向向岸输沙。  相似文献   
703.
刘杰 《吉林地质》2010,29(4):6-9
吐列毛都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东坡。由于大兴安岭75%以上的面积为中生代岩浆岩所覆盖,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带。所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特征对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和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背景资料研究和野外地质调查,对吐列毛都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相应的形成机制得出了认识。  相似文献   
704.
在中国东北地区始新世48~32 Ma期间,每1 Ma内至少发生一处或数处玄武岩浆喷发火山事件。K-Ar测年数据记录了其活动的存在。唯44~42 Ma间,火山事件间隔时间超过1Ma,在全区该时段近60个测年数据未发现有43 Ma±测年记录。此时,正是太平洋板块由48~43 MaNNW向运动(7.1 cm/a)到43~37Ma转向NW—NWW向运动(5.8 cm/a)的转折时间,也是全球大洋板块第三增生时段(97~85 Ma)新的增生构造全部停止活动的时间(50~45 Ma)。东北大陆边缘从拉分—张裂的区域应力场转换为NW向的拉伸(或伸展)应力场。陆缘裂谷或叠加于其早期的拉分—张裂盆地之上,或出现新的裂谷盆地。形成了晚始新世石油、油页岩、煤等含矿岩系,并成为古近纪沉积盆地该类资源的主含矿层。  相似文献   
705.
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的CSMHYD程序,模拟预测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沙海域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的演化特征,同时讨论了海平面、底水温度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合物分解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水深超过595 m的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条件;GHSZ平均厚度可达245 m,其中最厚区...  相似文献   
706.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段为1986—2006年,时长20年。台湾自2006年12月26日恒春海域发生MS7.2地震之后,MS≥7.0地震平静已近16年,为历史最长平静时段,存在开始新的活跃时段的可能。从区域分布看,台东地震带MS≥6.9地震具有六个活动周期,大部分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6年,每个活动周期均包含活跃和平静时段,所有MS≥6.9地震均发生在活跃时段,统计显示台东地震带的活动强度自2002年进入第六个活动周期后逐渐减弱,直到2022年9月份台湾东带才再次发生MS6.9地震,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时段。台湾西带MS≥6.0地震存在92年左右和14年左右的周期,1901—1993年为一个活跃-平静大周期(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