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21.
刘文 《山东气象》1997,17(2):37-40
通过对SMCPPS、CMAPPS静止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使用和S-VISSR资料格式分析,对GMS-5卫星探测数据的精确定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资料利用站根据筒化网格定位参数对卫星图象进行非线性定位的区域曲面拟合方法和可视地标导航的机交互,计算机自动配准等客观方法,实例计算了分析表明,区域曲面拟合方法比线性内插方法的定位精度,在不同地区,红外通道可提高1-2条扫描线或1-3个象素点,可见光通道  相似文献   
222.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赣中红壤丘陵区雨季水土流失、旱季农田缺水等问题,中科院千烟洲站李文华院士研究团队提出了著名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千烟洲模式,进行林–牧–粮、林–果–经、水–陆复合经营等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解决了生态修复和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习近平“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千烟洲模式正在赋予新的内涵。为了减少农药和杜绝抗生素等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千烟洲站在赣中红壤丘陵区重点开展了“林–果–禽、构树–猪–果、草–羊(牛)–肥–果、构树–鱼–鹅、稻–虾”等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试验示范,以期为江西赣中革命老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富裕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千烟洲智慧。  相似文献   
223.
高建伟  滕超  赵国春  刘文卿  周毅 《现代地质》2019,33(5):1036-1045
胶东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区内众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集中产出,已探明金矿资源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其中石英脉型金矿是区内重要的矿床类型,山东金翅岭金矿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之一。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与室内研究,查明了该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系统采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计算法总结了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该矿床原岩为二长花岗岩,含矿热液沿断裂上涌,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蚀变作用,蚀变类型主要为钾长石化、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过程中的物质交换改变了流体的成分及酸碱度等,流体向蚀变岩提供了大量的Si O2;同时,绢英岩化阶段和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围岩向流体提供了大量的K、Na,促使流体中的Au活化,引起热液中的Au H3Si O4稳定性降低,造成Au H3Si O4分解,流体中的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导致Au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224.
在广西苍梧县社垌矿区,利用磁测解译分析研究多金属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重力特征等综合成果,所获得的结果相互验证,从地表到深部立体勘查逐步深入,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和物探多解性,利用重力异常圈定岩体范围,利用磁异常确定接触蚀变带的位置,结合激电异常确定找矿靶区.有效降低了多金属矿资源勘...  相似文献   
225.
坡一含铜镍基性-超基性岩体是新疆北山西段早二叠世幔源岩浆活动产物之一。本文主要对该岩体中铬铁矿及内部固体包裹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坡一岩体铬铁矿主要成分呈线性变化并具低Zn、Ti和Fe3+的特征。铬铁矿内部固体包裹物由橄榄石、辉石等无水单矿物相包裹物,角闪石、金云母等含水多矿物相包裹物以及硫化物三类组成,硅酸盐包裹物化学成分上表现出富镁高铬的特点,其中云母具有富碱高镁的特征。估算得到铬铁矿结晶温度在1340~1411℃之间,结晶压力在2.56~3.33 GPa之间,坡一岩体原始岩浆Al2O3含量约为14.13%,Ti O2含量约为1.57%。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坡一岩体原始岩浆早期属于低钛苦橄质岩浆,可能是软流圈地幔环境下经历了15.5%~18.9%程度的部分熔融产物。原始岩浆早期存在含水富挥发份流(熔)体相且达到了硫饱和,铬铁矿结晶可能是导致硫饱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6.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古气候、古沉积格局分析,系统地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沉积相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期具有"隆洼相间型"和"平底锅型"两种古沉积格局并存的特征;(2)主要发育9种微相类型,根据不同海平面高度的沉积微相平面组合类型,可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细分为海侵初期、中期和末期,海退初期、中期和末期等6个演化阶段;(3)古气候、古沉积格局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马家沟组生储盖分布,指出位于海侵期的东部隆起带及邻近区域发育的颗粒滩和白云岩坪,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有望成为一个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227.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 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 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 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 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 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 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 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 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8.
传说中发生于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否在大面积地区广泛存在,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综述黄河中—上游地区古洪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洪水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黄河中—上游大部地区可能在距今4 300~4 000 a时段曾集中发生过古洪水事件,同时该时段的古洪水事件在时间及空间范围上均能与传说中发生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大禹治水"传说相对应。即本文的综述结果能够支持部分前人关于"史前大洪水"事件在黄河中—上游的广大地区可能真实存在的观点,且本文推测其很可能发生于距今4 300~4 000 a。此外,通过对比研究区周边气候记录,显示黄河中—上游地区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时段对应于全新世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段,因此,本文认为,黄河中—上游大面积地区集中发生的古洪水很可能是对研究区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响应。  相似文献   
229.
大地电磁法的1D无偏差贝叶斯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贝叶斯理论对一维(1D)大地电磁反演问题进行无偏差不确定度分析。在贝叶斯理论中,测量数据和先验信息包含在后验概率密度函数(PPD)中,它可以解释成模型的单点估计和不确定度等贝叶斯推断,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对反演问题进行优化求最优模型和在高维模型空间中对PPD进行采样积分。采样的完全、彻底和效率,对反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采样更有效、更完全,数值积分采用主分量参数空间的Metropolis Hastings采样,并采用了不同的采样温度。在反演中,同时采用了欠参数化和超参数化方法,数据误差和正则化因子被当成随机变量。反演结果得到各参数的不确定度、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和不同深度模型的不确定度分布。COPROD1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模型空间中存在双峰结构。非地电参数在反演中得到了约束,说明数据本身不仅包含地球物理模型信息(电导率等),还包含了这些非地电参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30.
胶东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矿集区,区内众多大型–超大型金矿集中产出,已探明金矿资源量占全国30%以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胶东区内重要的类型之一,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是该类型的典型代表。胶东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对该矿床的蚀变岩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详实地岩心编录与室内研究,查明了该矿床的主要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系统采集了典型蚀变岩石样品并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技术方法总结了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同时探讨了黄铁绢英岩中微量元素特征。结果表明,在标高-1 200~-1 400 m范围内蚀变强烈。蚀变类型有钾化、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等,其中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从原岩到黄铁绢英岩的整个蚀变过程中,流体向围岩提供了大量(迁移量> 2)的As、 Sb、 Te等低温元素,中量(迁移量为1~2)的Pb、Zn、Cu等中温元素,少量(迁移量<1)的Co、Ni、Cr等高温元素,表明在标高-1 200~-1 400 m处,流体以中低温元素组合为主,预测-1 200~-1 400 m处矿体仍处于中上部,深部还有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