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成林 《地球学报》2013,34(5):515-527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 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 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 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 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 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 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和陆表水)与海相混合型, 甚至以非海相深部物质补给为主。全球裂谷成钾时期正好处于Pangea超大陆解体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时期, 成钾的裂谷型蒸发岩盆地也主要位于这两个构造域内, 这些进一步表明裂谷成钾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演化历史的必然结果。典型的裂谷盆地钾盐矿床有: 大西洋裂谷形成初期沉积的刚果(布)白垩纪钾盐矿、欧洲大陆莱茵地堑第三纪钾盐矿、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尔钾盐矿等; 同时, 还有众多裂谷盆地蕴藏有富钾卤水矿, 如死海裂谷富钾卤水、东非大裂谷一些富钾盐湖、美国加州索尔顿海高温富钾热卤以及中国江陵凹陷富钾热卤等。这些钾盐矿的共同特点是: 盆地内发育火山岩和温热泉, 具有深源补给的明显特征; 尽管裂谷盆地规模一般很小, 但形成的钾盐规模最大可达数十亿吨。总结世界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 提出了大陆裂谷型小盆地成钾模式。其裂谷成钾过程可分解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地表盐湖-太阳能作用, 第二阶段, 埋藏-岩浆热能作用; 成钾作用有三个, 即蒸发沉积作用、沉积后淋滤改造作用和埋藏变质改造作用。中国中新生代裂谷型盆地比较发育, 进一步研究大陆裂谷盆地成钾作用, 可以为此类盆地找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2.
早中三叠世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主要在于其特殊的海陆分布及气候特征,其海水的演化特征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文章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 85个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也对海水原始性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同时对海水原始性好的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的测试,并运用其结果对古水温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早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期海水温度比较高,飞仙关组期的平均温度为 42.30℃,嘉陵江组期的平均温度为 43.89℃,雷口坡组期的温度为 43.61℃。这与该区测试的石盐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具有一致性,说明当时早中三叠世的古海水具有较高的温度,高温的气候特征有利于海水的蒸发和浓缩,为钾镁盐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3.
为了研究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构造演化特征,选取宗务隆构造带内具代表性的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和察汗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锆石SHRIMP U Pb年代学结果显示,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与察汗诺花岗闪长岩分别形成于(249.2±2.6) Ma、(242.7±1.9) Ma和(243.5±2.4) Ma,为早三叠世,也更加证实柴北缘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存在。两岩体均相对富SiO2、Na2O和Al2O3,A/CNK分别为1.02~1.06和1.01~1.05,里特曼指数分别为1.54~1.73和1.07~1.61,属于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K/Rb值平均分别为234和279,分异指数分别为72.95~76.06和64.49~76.42,两岩体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不充分;LREE/HREE分别为6.83~9.70和3.29~7.40,弱的Eu负异常或正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两岩体明显富集Rb、U、L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察汗诺花岗闪长岩中发育中基性暗色包体,包体和寄主岩中见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结构和成分不平衡现象,说明其为岩浆混合成因。综上所述,两岩体应为印支期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碰撞作用导致幔源岩浆底侵与下地壳部分重融形成的壳幔混合岩浆形成的产物。对比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与柴东鄂拉山构造带内岩浆岩地质特征认为,宗务隆构造带的形成可能与西秦岭沿共和坳拉谷强烈斜向碰撞柴达木地块有关。  相似文献   
114.
柴北缘东段古生界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古构造应力场性质及其转变机制尚不明确。文中对欧龙布鲁克地区野外剖面及应力感构造要素(褶皱、节理、擦痕)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加里东晚期应力场为NE向;晚海西-印支期早期为SN向,晚期NW向两期挤压应力场;燕山早期近EW向拉张,燕山晚期及喜山晚期处于NE向挤压应力场。根据欧南凹陷平衡剖面反演结果,对比不同时代地层收缩速率可知,柴北缘东段寒武纪-新近纪构造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1)加里东早期(C -O1)弧后伸展、晚期(O2-S)弧后挤压,导致柴北缘东段初步形成NW向的背斜凸起;(2)晚海西-印支期(P-T)隆升阶段,欧龙布鲁克地区整体处于水体之上,并没有造成盆内二叠系-三叠系的沉积;(3)燕山早期(J1-J2)陆内伸展断陷、晚期(J3-K)挤压反转,欧龙布鲁克地区为继承性隆起,未完全接受沉积;(4)喜山晚期(N-Q)强烈挤压构造变形,逆断层强烈活动使山体快速隆升,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15.
古代盐盆找钾中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用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库车盆地第三系含钾岩屑进行形貌及能谱元素成分分析研究,发现该盆地2400~3600m间累计含钾岩层厚度约100m。分上下两大含钾类型层,下层主要为硫酸盐钾芒硝类型,上层为钾石盐(光卤石)类型。  相似文献   
116.
世界海相钾盐矿床特征定量化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世界26个主要的海相钾盐矿床进行详细的特征描述和定量化分析,获得了较为完善的海相钾盐矿床的特征参数值。结果表明钾矿区面积占盆地面积4.47%、矿区含矿密度为1.616×106 t/km2、盆地含矿密度值为0.045×106 t/km2、钾盐层最大厚度与总盐层最大厚度的比值为7.2%;按构造类型分类,相对活动区盆地含有最丰富的钾盐资源量,其矿盆比为6.87%、矿区含矿密度值是5.068×106 t/km2、盆地含矿密度值为0.063×106 t/km2、钾/总盐值为12.27%,其中后三项特征参数值在盆地构造类型中均属最大。讨论了世界海相钾盐矿床定量化研究的意义,不同类型钾盐矿床的特征参数有助于对我国海相盆地成钾条件研究,并可以对海相盆地中未发现钾资源储量进行远景预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117.
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尤其是盆地西部,出露多处盐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KL4钻孔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中钾盐矿物和含钾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层中成钾趋势。研究发现,在含钾层段Ⅰ产出钾芒硝,层段Ⅱ产出原生钾石盐、钾石膏和含钾石盐石膏,说明古盐湖已经达到钾盐沉积阶段。钻孔化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底部至顶部K~+浓度呈现不断富集的趋势,且最大值达到1.273%,结合离子含量、钾氯系数、镁氯系数、锂氯系数和锶钙系数等特征,进一步确定古盐湖演化过程中存在两次成钾浓缩趋势,认为含钾层段Ⅰ和Ⅱ具有成钾潜力,其中层段Ⅱ成钾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18.
电磁资料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柴达木盆地东部新采集的电磁资料为基础,同时以钻井、地震资料为约束,结合其他勘探资料、重力资料进行柴东地区石炭系综合研究、联合解释。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电磁资料进行了前期的预处理和反演,主要采用了一维Bostick反演、一维连续介质反演、二维共轭梯度反演、二维连续介质反演及最优化电性分层等反演技术;而后通过对电磁资料进行联合解释和综合研究,得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厚度图、石炭系埋深图等柴东地区综合研究成果;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成果预测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油气有利区带,并且进一步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勘探提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9.
区域作物生长过程的遥感提取方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提出利用时序NDVI数据提取作物生长过程方法。遥感数据在采集过程中受云、大气因子的影响 ,以及混合像元问题 ,造成时序植被指数值变得没有规律 ,对比性不强。采用基于最小二次方拟合的谐函数分析方法 ,依据作物轮作规律和生长周期性特征 ,用主要频率的正弦、余弦谐函数重建时序图像 ,去除了影像中云污染的影响。以中国的旱地为例 ,考虑到像元内旱地对NDVI值的贡献率 ,计算区域内旱地像元加权平均值来反映其作物生长过程。同时与区域所有像元的平均值、旱地平均值等统计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区域内旱地的加权平均值能够削弱旱地比例和地域间的差异 ,突出耕地上作物的生长过程特征。通过与地面实测数据分析 ,平滑前后的作物生长过程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增加 5 %— 11% ,采用区域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的作物生长过程 ,比旱地平均和NDVI平均的结果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增加 14 %— 17%。  相似文献   
120.
刘成林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4,8(6):677-687
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对每日的NOAA AVHRR进行定量处理,其中用CLAVR方法进行云标识。本文选择三景不同地区的NOAA AVHRR影像,分析评价CLAVR方法云标识的效果和各个步骤的标识能力,以及空间上的差异,并根据运行经验,对CLAVR方法的部分参数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适应中国大陆的情况。总体上,CLAVR方法标识干净像元和云污染像元的准确性较高,而在标识混合像元时稍差。其中RGCT、RUT、TUT和C3AT的检出率占总检出率89.2%以上,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步骤的贡献度不一致,也说明了云相变化随区域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