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北向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介于青藏高原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刚性块体,前人在盆地内部相继发现了平行于周边造山带的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并且对这些构造的特征、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塔里木盆地始终没有发现南北向构造。本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发现的南北向构造为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在晚二叠世曾经受到来自西部的挤压作用。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影响下,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的南北向构造自古近纪以来又重新活动。  相似文献   
22.
23.
对海沟金矿的断层、节理进行野外和井下研究,应用赤平投影方法对节理产状进行统计与分析,确定研究区节理有6 个较为明显的优势产状,构成3 个节理系,并进一步确定了3 期变形作用的构造应力场。海沟金矿早期受到NW--SE 向伸展作用影响,使先存的近EW 向海沟断层发生左行走向滑移,在海沟断层上盘形成NE 向正断层组合,同时伴有含金石英脉的贯入; 中期受到NEE--SWW 向挤压作用,NE 向正断层组合和发育于断层之中的含金石英脉受到压扭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晚期受到 NW--SE 向挤压作用,海沟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的特征,NE 向断层组合再次受到挤压作用改造,同时形成NWW 向和NNW 向走滑断层,使早期形成的断层和含金石英脉受到变形改造而发生空间上的错位。3 期变形作用很可能是自白垩纪以来发生的,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4.
宋健  刘志宏  王超  高翔  孙理难 《地质学报》2018,92(5):908-927
吉林南部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太古宇出露区。为探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性质及早前寒武地壳的形成与演化,选择吉林南部夹皮沟TTG片麻杂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套岩石高Al(Al2O3=14.97%~16.28%),富Na(Na2O=3.73%~4.54%)、低Mg(MgO=1.96%~2.56%)且平均镁指数为43;富集LREE,亏损HREE,Eu异常并不明显;富集Sr(358×10~(-6)~1114×10~(-6))、Ba(613×10~(-6)~1200×10~(-6))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6.39×10~(-6)~11.2×10~(-6))、Ta(0.384×10~(-6)~0.679×10~(-6))等高场强元素;Yb(1.17×10~(-6)~1.89×10~(-6))和Y(9.93×10~(-6)~19.3×10~(-6))含量也很低,Sr/Y比值很高(36.0~57.7),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残留相主要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和含Ti矿物,没有斜长石,属于高压型TTG岩类。LA-ICPMS锆石U-Pb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509Ma,属于新太古代晚期的产物。结合以往TTG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研究及Nd模式年龄,这期岩浆事件可能代表古老地壳(~2.8Ga)的重熔。岩相学和锆石形态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其中~2509Ma的高级变质事件与岩浆事件几乎同时,可能与地幔柱环境下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5.
26.
近45 年北印度洋海表风、浪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以ERA-40海表风场为驱动场,得到北印度洋1957年9月~2002年8月的海浪场,并分析其特征.研究发现,北印度洋1958~2001年年平均海表风速和有效波高均呈缓慢递增趋势;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存在2.36~5.2 a左右的共同周期及26 a的长周期震荡;北印度洋海域年平均海表风速、有效波高的突变形势与冬季相似,突变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本研究可以为在北印度洋这一重要战略通道上作业的船只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7.
塔里木盆地巴东4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巴东4构造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由3个背斜高点共同构成,总体轴向呈北西向延伸.该构造中的低角度坡坪式逆断层BD4DF、BD4D1F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自古近纪开始又发生活动.低角度坡坪式逆断层BD4SF和高角度逆冲走滑断层BF3、BF1-1都开始形成于古近纪,其中断层BD4SF和BF3在第四纪之前停止活动,但断层BF1-1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巴东4构造自古近纪开始受到走滑断层BF3、BF1-1切割,并且上述断层曾有过"通天"的历史,不仅使同构造期生成的油气没有得到保存,而且使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8.
对华北板块北缘碰撞造山带东段吉林中部红旗岭北沟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 U-Pb定年研究。锆石测年结果显示红旗岭北沟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63 Ma,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北沟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Ba、K和Sr),亏损重稀土(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Ti),同时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加厚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的侵位暗示了中二叠世晚期在吉林中部可能已经发生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与松嫩地块的初始碰撞。  相似文献   
29.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东南部隆起之上的二级构造单元,构造特征比较复杂。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伏龙泉断陷自白垩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火石岭组营城组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近NS向箕状半地堑和滚动背斜;在营城组上部泉头组中段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西部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在凹陷中部形成NS向断层传播褶皱,在控陷断层下盘形成双重构造;在泉头组上段嫩江组沉积时期为近NS向离散型走滑作用阶段,形成具有倾向滑移分量的走滑断层组合和负花状构造;在四方台组新生界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在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形成一大型反转背斜。松辽盆地伸展、挤压、走滑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角度、方向和速率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0.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褶皱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主要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凹陷两个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研究区主要发育 3个时期、两个方向的褶皱构造。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转折褶皱,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它们当时都是一些“水下隆起”,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南北向褶皱构造为规模相差较大、轴向近南北的断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北的区域,西部背斜构造的幅度、规模都较东部大。第三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南的区域。吐木休克断裂带是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的右行聚合型走滑断裂带,对研究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起破坏和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伸展作用过程发生于早二叠世,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克拉通内裂谷形成阶段,出现广泛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体、岩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