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生长特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1~6月和2008年1~5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调查期间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测量了503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雌性348枚,雄性155枚),结合耳石日轮,对耳石生长特性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总长(TSL)、耳石半径(SR)、吻侧区长(RLL)、翼长(WL)及最大宽度(MW)可作为茎柔鱼耳石形态的表征参数.雌雄个体间耳石的生长在5个形态参数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个体 TSL 与日龄间关系最适为指数函数, SR 和 RLL 为幂函数, MW 和 WL 则为线性函数;雄性个体的 TSL、SR 和 RLL 与日龄间的关系最适为幂函数, MW 和 WL 为线性函数.雌性个体 TSL、SR、MW、RLL、WL 的相对生长率和SR、RLL 绝对生长率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 TSL、MW 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WL绝对生长率则随着日龄增加而呈现波动趋势;雄性个体 TSL、SR 相对生长率和 MW、RLL、WL 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 MW、RLL 和 WL 相对生长率和 TSL、SR 绝对生长率则随日龄增加呈现波动趋势.研究认为,茎柔鱼耳石生长存在性别差异,通常雌性生长较雄性快  相似文献   
12.
The mitre squid(U roteuthis chinensis) and the swordtip squid( U. edulis) are Indo-Pacific cephalopod species that are abundant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y are currently exploited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and make up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Chinese neritic squid catch. Beaks, the feeding organs of squid, are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 size and biomass estima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in predator stomachs and consistent dimensions. In this study, 104 U. chinensis and 143 U. edulis individuals were sampled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ith mantle length from 70 to 260 mm and 96 to 284 m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phological beak values were greater for U. edulis, compared to U. chinensis, for upper hood length(UHL), upper crest length(UCL), upper lateral wall length(ULWL), lower crest length(LCL), and lower lateral wall length(LLWL).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UHL/ML, UCL/ML, ULWL/ML, LCL/ML, LLWL/ML and LWL/ML coul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aks for U. chinensis, while UHL/ML, UCL/ML, ULWL/ML, LHL/ML, LCL/ML and LLWL/ML could represent it for U. edulis. According to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values, a power function was the most suitable model for U. chinensis, while a linear function was the most suitable model for U. edulis. The beak variable-mantle length ratio(beak variable/mantle length)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antle length and declined sharply at the early stage of growth in both beaks and species. The ratio changed quickly after achieving the mantle length of 140 mm for U. chinensis, while the ratio changed quickly after 170 mm for U. edulis. Beaks in both species experienced sharper changes through maturity stage I to II than other maturity stages. This study gives us basic beak morphology information for U. chinensis and U. eduli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Geometric morphologic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dietary analysis sh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年龄和生长速度等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鸢乌贼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为研究鸢乌贼的日龄和生长, 利用2016年10月—2017年9月灯光罩网作业方式采集的南海鸢乌贼样本, 通过耳石微结构研究南海鸢乌贼不同种群、性别间的日龄组成和生长的差异, 结果表明: 1) 鸢乌贼中型群日龄范围48~125d, 优势日龄61~80d, 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显著; 微型群日龄范围44~95d, 优势日龄51~70d, 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极显著。2) 鸢乌贼中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 1月和7—8月为孵化高峰期; 微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6—10月和12月至翌年2月, 1月和8月为孵化高峰期。3) 中型群雌雄胴长、体质量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线性关系; 微型群雌雄胴长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Logistic关系, 而体质量与日龄符合Logistic关系。4) 南海鸢乌贼微型群生长速度大于中型群, 微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大于雌性, 而中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小于雌性。通过对耳石生长纹的分析, 了解鸢乌贼的日龄组成、推算孵化时间、选出合适的生长方程及估算生长速度, 为渔业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智利外海南极褶柔鱼Todarodes filippovae的形态特征,并参考前人研究资料,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鉴定认为:该种系柔鱼科、褶柔鱼亚科、褶柔鱼属的南极褶柔鱼;其最北分布可到27°57′S,比原先文献报道的35°S偏北;渔获物的调查期间的胴长为157~366mm,体重为65~960g,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占总样本的71%。同时,还建立了胴长与体重、胴长与角质额喙长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金枪鱼类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其形态指标对研究金枪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测量形态指标是一种非常繁琐且低效率的测量方法,而计算机视觉是一种高效和客观的自动测量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机视觉库OpenCV对3种金枪鱼类图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利用双边滤波、灰度变换、二值化处理和提取轮廓等图像处理技术得到金枪鱼类形态轮廓图像。根据预先选定的特征点,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遍历轮廓图像上所有的像素点,并自动定位出每张轮廓图像的预选特征点共17个。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遍历得到的特征点位置,自动测量出3种金枪鱼的形态指标像素长度,并计算出形态指标实际长度。还分析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形态指标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3种金枪鱼的形态指标的自动测量效果较好,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的12个形态指标的绝对误差范围分别为0~1.46 cm、0~1.73 cm、0~1.32 cm,其相对误差范围分别为0.01%~5.84%、0%~6.17%、0%~6.89%。本研究以期为金枪鱼类智能识别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也为其他鱼类自动测量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雪龙号”船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时采集的一尾章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与鉴定。鉴定认为,系无须亚目、蛸科(章鱼科)、爱尔斗蛸亚科Pareledone属的Parele-done turqueti种。皮肤柔软光滑,无疣突。漏斗器官VV型。中腕型,腕式为Ⅱ=Ⅲ.Ⅰ=Ⅳ。腕吸盘单列,无扩大的吸盘。腕间膜较深,腕间膜式为c=d.e.b.a。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茎化部分(端器)具独特的舌叶和交接基结构,舌叶勺状,凹槽无横脊,交接基短。具前后唾液腺、嗉囊和墨囊。齿舌发达,由7列异形小齿组成。半鳃内外侧各具鳃小片7个。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 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耳石是头足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掌握其形态特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202尾柔鱼,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研究发现,柔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和长窄的吻区.对耳石9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TSL)、吻区长(RL)、翼区长(WL)可以作为耳石长度特征的代表,吻区宽(RW)、翼区宽(WW)则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耳石长度参数TSL、RL和WL与胴长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而耳石宽度参数RW和WW与胴长之间则无显著函数关系(P>0.05).性成熟对耳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性成熟等级为Ⅰ~Ⅱ期的个体,其TSL增长较快,而Ⅲ~Ⅳ期个体的TSL增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2009、2010和2013年期间采集于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的角质颚下颚的δ13C和δ15N含量。各海区的稳定同位素含量反应了不同海区背景值的不同,海区间稳定同位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厄瓜多尔外海最低,智利外海最高。δ13C和δ15N散点图显示,尽管秘鲁海区的同位素值与哥斯达黎加和智利的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是δ13C和δ15N值可明显将各海区的样本明显分开。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样本的δ13C和δ15N值分布相对集中以及三海区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说明,采自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样本属于不同地理群体,它们的产卵起源不同,各自在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内移动,相互之间没有种群交流。与之相比,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广说明,秘鲁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幼体是来自不同海区,经理不同的移动路线和索饵场。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同位素值存在一定的重叠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种群交流所致。总体来说,通过分析茎柔鱼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迁徙策略以及相互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