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5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虽然地位低微,却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840年英军进犯广州城时,他就提出了歼敌于广州的三点建议:一是扼守险要,围困敌人;二是封锁海口,坚壁清野;三是招募水勇,动员民众.当时,他的意见难以产生什么影响,直到20年后,左宗棠任封疆大吏时,才有将其思想变为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32.
“美方: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的重要棋手来对待才可取。把中国拉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并赋予它所渴望的地位,能收到钝化中国民族雄心的尖利锋芒的效果。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中国可能将越来越重要。除非美中两国能成功地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欧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3.
要从中国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外交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  相似文献   
34.
德国地缘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并没有忘记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欧帝国,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战败之后的衰微岁月里发展起来,并成为德国掌权者扩张势力的重要武器。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是由瑞典政治科学家鲁道夫·契伦提出的,他对地缘政治学的定义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在他看来,国家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根据竞争规律。  相似文献   
35.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与美国亚太战略的不断调整有密切关系。总体看来,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凭借超强实力特别是优势军事力量获取对亚太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36.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海洋防卫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强调从战略的高度深入认识海洋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许多卓有创见的、具有全局指导性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指明了新时期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的口号,强调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在国家权益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推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确立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原则和基本对策;面对日益激烈的海洋权益的冲突,提出了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方针;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家安全受到的严峻挑战,规定了人民海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7.
刘中民 《海洋世界》2009,(12):75-78
沈葆桢十分清楚日本的外强中千。1874年8月,他清醒地指出:“倭营貌为整暇,实有不可终日之势”;“虽勉强支撑,绝不能久也”。沈葆桢认识到,“要之,倭将非不知难思退,而其主思贫成虐,不惜以数干兵为孤注,谣言四布,冀我受其恫喝,迁就求和”,倘若落入日本的圈套,其“必得一步又进一步,此皆屡试屡验之覆辙”。  相似文献   
38.
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虽然地位低微,却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840年英军进犯广州城时,他就提出了歼敌于广州的三点建议:一是扼守险要,围困敌人;二是封锁海口,坚壁清野;三是招募水勇,动员民众。当时,他的意见难以产生什么影响,直到20年后,左宗棠任封疆大吏时,才有将其思想变为现实的可能。在晚清的两次海防大讨论中,左宗棠作为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针对中国海防危机的日益加深和西方国家从海上的频繁入侵,在主张加强西北边疆塞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39.
<正>他围绕"攻"与"防"、"巡"与"守"两方面的论述,较之左宗棠的海防战略思想更具体、更实际,对后来的海防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半个世纪反侵略战争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海防建设也  相似文献   
40.
他无疑是近代首倡台湾设防的思想先驱。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舰船屡犯台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陆续开放基隆、淡水、安平、高雄为通商口岸,大量输入鸦片,掠夺资源,台湾局势也因此日渐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