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末次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特征。对有关单位近年调查成果的分析,估计当时该地区的冬季温度比今低11-15℃,2月海洋表层水温此今低4.6-2.2℃,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深切达-40-62m以下,古海岸线推移到今水深150m左右深处。达主要是冰期世界气候寒冷,海面大幅度下降,东亚冬季风强盛、南海北部东北季风漂流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南海系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开展南海海底地质地貌的调查与研究,对发展海洋地质理论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均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前人已做过一些工作[1.3,5-7,10-12,14],但海底地貌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根据三万多公里的回声测深记录、二千多公里的旁侧声纳图象、一千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和数千个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研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地貌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与发育问题作了探讨(见图1).  相似文献   
14.
据地貌声图判读研究海底地貌和底质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旭东  冯文科 《地质科学》1978,13(4):373-382
侧向扫描声呐这项新技术方法及其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问题,最近作者已作过介绍。1975年,我们应用侧向扫描声呐(侧扫声呐)、精密回声探测、海底采样等方法,对中国南海某浅海区进行了海底地质调查,了解海底地貌和底质类型及其包括砂矿等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指出了南海常见硅藻种类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将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划分为五个组合和二个亚 组合,并将其与所在分布区的海洋水文、地质地貌等条件相对照,着重研究了硅藻组合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ramolecular 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 (PET) of covalent bonded azobenzene-perylene diimide (AZO-PDI) in solvents by using steady-state and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ogether with ultrafast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Fast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s observed when AZO-PDI is excited at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of AZO and perylene moieties. Reductive electron-transfer with transfer rate faster than 1011 s-1 is found. This PET process is also consolidated by femtosecond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a.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一50米古海岸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海岸线的研究,历来为广大地质、地貌和海洋科学工作者所重视。因为它与海岸变迁、海面变化、地壳运动及滨海矿产资源调查开发等问题密切相关,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  相似文献   
18.
南海地形地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是太平洋最西部的一个边缘海.其外形似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菱形海盆,它的北部和西部为欧亚大陆,东部为吕宋岛和巴拉望岛,南部为沙捞越和纳土纳群岛,海盆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由于它处于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三大板块的聚合地带,使得南海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形起伏特别复杂.本区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和岛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和海底高原、海槽、海沟和海谷等地貌类型齐全(图1),是我国研究海底地形地貌理想的海区.本文主要根据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1980年在南海联合调查的资料,并结合我队近几年来的实际调查和参考前人的工作成果,就南海海底地形地貌的类型特征和生成发展等问题谈谈认识,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Of the diatoms from sedi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inly composed of planktonic species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36 genera and 86 specie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diatom numbers and the appearance of diatom assemblages, six diatom zones are distinguished in Core V, reflecting six phases of paleoclimatc, paleo-watertemperature and paleoge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division, these zones represent hot weather and warm weather as a whole, and they are separately equal to postglacial period, the Holocene; Wurm glacial period; Riss-Wurm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Riss glacial period,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水深80—250m的外大陆架和上大陆坡海底,有大片沙波地貌分布,它们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遗留下来的滨海沙波、沿岸沙丘、沙堤和沙垄,属残留沙体地貌。它们明显沿着本次冰期时形成的最低海岸线两侧分布,但在现代海底底流作用下,其两翼及沙波谷部发育有次一级的小型沙波或沙纹,它们的形态细小、排列紧密,与残留沙体地貌组成复式海底沙波。这就是流动沙波,是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对海底工程有一定危害,但根据外大陆架实测底流数据,运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方法计算,表明在细沙和中细沙大面积覆盖区,海底沙波每年均以0.166—0.534m的速度向深海方向迁移,移动速度相当缓慢,其对海底工程设施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