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丁俊  侯林 《西北地质》2012,(4):39-50
武定迤纳厂铁-铜-金-稀土矿位于我国云南省中部,大地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西缘、康滇地轴云南段。其铁-稀土矿体主要以似层状、浸染状产出,铜金矿体以脉状、块状产于角砾岩内部和铁-稀土矿体内。根据围岩蚀变、矿物组合和矿化特征的差异,将其矿化作用划分为岩浆气液期、交代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成矿后热液期4个期次。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成分特征、同位素特征等研究表明,岩浆气液期流体为富含碱质和挥发分的高氧化性岩浆,具有高温(500~600℃)、高压(150~200MPa)的特点并发生了流体不混熔,从而分离出交代成矿期岩浆流体。交代成矿期流体温度为中高温(170~550℃),压力为75~155MPa,与围岩碳酸岩发生交代反应,导致铁质和稀土沉淀,并使碳酸岩脱水而演化为变质热液。热液成矿期流体由岩浆流体变为变质流体,并与大气降水发生混合作用(均一温度为120~360℃,压力为31~112MPa),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流体中的Cu、Au不再以络合物的形式稳定于流体中,而是发生沉淀。至成矿期后,主要流体转化为单一低温(95~270℃)、低盐度(1.0%~17.9%)的低温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3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东段,是冈底斯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文章以该矿区斑岩体中各类脉体的矿物特征,尤其是脉体石英显微结构以及微量元素特征为切入点,初步划分出3大类5个阶段的岩浆-热液流体。金属硫化物主要沉淀于第2、第4和第5阶段。脉体石英中Al、Fe、K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流体pH值的变化以及与钾化有关的蚀变。流体的温度范围跨度极大,从602℃到130℃,即从斑岩型高温岩浆流体演化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流体。岩浆热液生命周期至少持续3 Ma,具有多期多阶段性,开始于岩浆房中岩浆-热液流体的出溶,一直演化至成矿作用结束,贯穿整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含矿流体中金属元素沉淀得益于岩浆流体pH值的改变。  相似文献   
33.
34.
泥堡金矿床为黔西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含砷黄铁矿是其主要的载金矿物。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将该矿床中的载金含砷黄铁矿分为3种类型,即环带状含砷黄铁矿(PyⅠ)、胶状含砷黄铁矿(PyⅡ)和生物结构状含砷黄铁矿(PyⅢ)。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明显存在继承核和增生环带,内核富S、Fe,贫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沉积成因或成矿前热液成因黄铁矿;增生环带则相对贫S、Fe,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主成矿期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Ⅱ和PyⅢ均为均质结构,具有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及贫S、Fe的特点,类似PyⅠ的增生环带,应与PyⅠ的增生环带为同一成因类型,可能是同期形成的。毒砂中普遍富As,而贫Au、Ag、Hg、Cu等元素,应为成矿热液晚期的结晶产物。综合分析认为,泥堡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Ⅰ内核)→含砷黄铁矿颗粒+含砷黄铁矿环带(PyⅠ增生环带)→毒砂。矿床中Au、Ag、As、Cu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35.
双壳类精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壳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因染色质的浓缩而体积减小,核形状的变化是染色质浓缩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一般认为顶体由高尔基体形成,线粒体的数量和分布与细胞的机能状态有关,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经历了从分散到聚集,从多到少,从小到大,内含物逐渐丰富的变化过程。细胞质大部分在精子形成中成为多余的物质而被抛弃。  相似文献   
36.
扩增仿刺参SSR和ISSR指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技术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技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了PCR扩增。探索了刺参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为了得到更好的PCR扩增结果,对引物浓度、Mg2 浓度、dNTP浓度、模板浓度、Taq浓度和退火温度及循环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摸索出一个适合刺参SSR和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对PCR反应中的一些特定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核桃箐铁铜矿位于滇中武定断陷盆地内,与迤纳厂铁铜矿同属于滇中地区的IOCG型矿产。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虽与迤纳厂铁铜矿有一定相似性,但富集的成矿元素类型和蚀变特征等方面却与迤纳厂不同。核桃箐矿区主要的赋矿地层为落雪组(Pt_2l),成矿元素只大量富集Fe元素,局部富集Cu元素,没有富集Au元素。矿石类型以致密块状磁铁矿石为主,围岩蚀变类型较少但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是硅化。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从围岩到蚀变岩,核桃箐矿区内主要的迁入元素是SiO_2、Al_2O_3、MnO和Na_2O,主要的迁出元素是CaO、MgO、H_2O和CO_2,表明核桃箐矿区内的硅化与去碳酸盐化是同时进行的,而钠化则与其同步或者稍晚于硅化。岩矿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核桃箐含矿围岩的n(SiO_2)/n(Al_2O_3) 3. 6,n(Al)/n(Al+Fe+Mn) 0. 5,n(Al_2O_3)/n(Al_2O_3+Fe_2O_3)=0. 12~0. 36,反映其形成于拉张环境、成岩时海水深度较浅的成岩特征。  相似文献   
38.
黔西南册亨县丫他金矿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右江盆地中的重要卡林型金矿之一,产于三叠系巨厚的裂陷槽盆相复理石建造碎屑岩相区中。矿体受控于褶皱断裂带,其形态、规模、产状受高角度断裂带控制。根据典型矿物蚀变组合,可划分三个成矿阶段:铁白云石-黄铁矿阶段、白云石-黄铁矿-似碧玉岩-多金属矿物阶段以及毒砂-雌雄黄-方解石-石英阶段。本文为探究丫他金矿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特征,通过采集不同矿化程度的样品,采用Isocon图解法对元素质量平衡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在成矿作用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SiO2含量升高以及CaO含量的降低,指示硅化与去碳酸盐化与成矿关系密切;K2O和TFe2O3含量虽有变化但过程中有所波动,表现为载金矿物黄铁矿与黏土矿物的沉淀;TiO2和Al2O3含量在各个阶段岩石中变化不大,且显示出较高的平均值。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是As、Sb、W、Hg、Ag、Cu、Zn、Tl,随着成矿流体通过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成矿过程中发生迁移,在金以Au(HS)0或是Au(HS)2-络合物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晶格中的同时沉淀黄铜矿、闪锌矿、硫砷锑汞矿等其他金属矿物。  相似文献   
39.
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位于特提斯构造成矿域东南段,发育大量古特提斯旋回岩浆岩和铜-金-铁-锡等多金属矿床,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梳理了长山成矿带的成岩成矿时代、矿床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揭示了长山成矿带古特提斯时期的岩浆岩时空格架,构建了晚石炭—中二叠世(317~264 Ma)哀牢山-马江洋的俯冲、中二叠—晚三叠世(263~235 Ma)华南地体与印支地体的碰撞以及晚三叠世(234~202 Ma)碰撞后伸展等构造演化过程。初步建立了长山成矿带各阶段的成矿模式,包括俯冲期斑岩-矽卡岩型Fe-Cu-Au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Ag成矿(305~279 Ma)、碰撞期斑岩-矽卡岩型Sn和矽卡岩型Fe-Au成矿(249~236 Ma)、伸展期热液脉型Au矿化(212~204 Ma)。受限于晚三叠世晚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研究资料的缺乏,碰撞后伸展阶段的成矿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绳索绞车是绳索取心钻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设备。针对目前绳索绞车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无法有序排列钢丝绳和计算钢丝绳使用长度等问题,研究设计了自动排绳器和计数器。野外试验证明,自动排绳器和计数器均达到了理想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