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东亚冷涌期间低纬环流和降水形成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乾根  余斌 《气象学报》1994,52(2):172-179
应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冷涌期间低纬环流和降水的形成。结果表明:低纬积云对流作用加强了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但阻滞了热带辐合带进一步南移。印尼和澳大利亚北部季风降水可以独立存在。南海冷涌以及越赤道的西太平洋东北信风都可以是澳大利亚北部夏季风及降水形成的重要因子。数值研究还指出;印尼加里曼丹的强季风降水及常驻性低层扰动形成的基本因子是南海冷涌所触发的积云对流发展。印尼、加里曼丹地形及东北信风扰动可影响该处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42.
热带对流活动与低频波流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ECMWF客观分析资料,使用Batterworth带通滤波技术,应用诊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3/1984和1986/1987两年冬季中纬度地区低频波流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强调了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差异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特性的分析和抽取,本文提出了建立“外部交换平台”的核心技术, 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外部交换平台的逻辑架构基础上,阐述了三级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证了基于外部交换技术的网络化管理审批模式实现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44.
1933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叠溪地区的7.5级地震,致岷江干流两岸岩体崩滑堵江,形成叠溪小海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水流携带松坪沟流域内的泥砂进入堰塞湖不断沉积,形成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3层结构的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基于野外调查,本文对叠溪堰塞湖三角洲沉积物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依据沉积物的地貌和沉积特征推断松坪沟流域至少发生过两次大型洪水事件。采用水力学中的水流能量法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这两次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405.4 m3·s-1和365.4 m3·s-1。叠溪堰塞湖沉积特征与历史洪峰流量的重建,对于了解震后堰塞湖地质环境及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地质灾害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在工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余斌  朱渊  王涛  朱云波 《水科学进展》2015,26(3):347-355
针对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为高强度短历时的降雨,提出10 min降雨强度是这类泥石流暴发的关键。在1 h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云南蒋家沟的多年泥石流观测资料,修正了1 h预报模型的降雨参数,并得到了10 min降雨预报模型。10 min降雨预报模型在中国西部的其他流域,如云南浑水沟、贵州望谟县打易区域泥石流沟、四川三滩沟、四川雅安陆王沟和干溪沟、甘肃柳湾沟、甘肃马槽沟等流域的验证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0 min降雨预报模型是部分建立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上的模型,并不是完全的统计模型,因此该模型也可以用于其他地区的沟床起动类型泥石流预报。  相似文献   
46.
余斌  杨凌崴  刘清华  常鸣 《地球科学》2020,45(4):1447-1456
泥石流形成区沟床宽度和颗粒粒径对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发生影响很大,在强烈地震影响区内显得尤为突出,但目前的泥石流预报中还没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无法准确预测强震区泥石流的发生.在泥石流10 min和1 h精细化预报模型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群发泥石流事件,结合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区泥石流的演化特点,引入了泥石流形成区沟道宽度和颗粒粒径的影响,建立了改进的精细化泥石流10 min和1 h预报模型,并在贵州望谟打易和四川德昌群发泥石流、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区的文家沟多次泥石流事件中获得了很好的验证结果,得出泥石流形成区的颗粒粒径代表泥石流的地质因子,泥石流形成区沟床宽度代表泥石流的地形因子之一,这2个因子在泥石流发生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改进的精细化10 min和1 h预报模型以及临界值,可以用于强烈地震区和一般的泥石流预报.   相似文献   
47.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助尺度归并和笛卡儿变换思想考察中国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发现中国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和规模尺度上具有双重对称性: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呈现双侧对称特征;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为轴,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形成双侧对称局势。中国城市的宏观对称性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式有关,海陆差异、地表形态和水系构成是影响城市对称格局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对称分布属于广义的形态发育问题,对称形成的内在机制可能在于人类空间行为的自组织演化。  相似文献   
48.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就业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乡村就业变迁是透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视角。论文基于湖北省京山市乡村常住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沿循类型—空间—模式的逻辑主线,通过变化率指数、就业转移矩阵揭示案例地区农户就业变迁特征;同时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7—2017年乡村农户就业类型已由纯农就业主体演变为兼业就业主导,非农就业增加显著;② 农户就业区位距离衰减特征弱化,村域作为农户就业转移的出发源与回流汇地位突出;③ 村域纯农就业仍是乡村农户就业的主流模式,但就业方式多元化成为农户就业新趋势;④ 农户就业模式选择是农户就业需求、地方就业供给、环境就业媒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4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 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 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 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分析——基于区域规划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致使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失衡.区域创新体系空间优化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创新的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城市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