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66篇 |
地球物理 | 76篇 |
地质学 | 160篇 |
海洋学 | 26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生物量动态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1987年间,作者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年份间生产力变化很大。多雨年度地上部分可以达到116.90g/m~2,降水量平年时为67.92g/m~2,而少雨年份仅31.93g/m~2,相差84.97g/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其中不同年份多根葱相差10%左右,蓖齿蒿相差10倍以上。说明不同年份蓖齿蒿生物量变化剧烈,而多根葱相对稳定的特点。地下部分不同年份间变化不像地上部分变化剧烈,最高是最低的1.4倍左右.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产力年际间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支配。地上生物量与年度降水量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与地下生物量(10~20cm)亦呈很好线性关系(r=0.97).故我们可以根据年度降水量预测地上与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2.
作者利用Visual Basic 6.0作为编程工具开发的程序,对成都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进行整编,既能满足国家局对雷达资料共享的部分要求,又有利于日常资料的保存和使用。使用该程序可以提高资料整编效率,给雷达资料的保存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3.
陕西凤县核桃坝剖面含2个牙形石组合,下组合为Gnathodustypicuss-Siphonodellacf.isosticha组合,相当typicus带和isosticha-上crenulata带,属杜内阶;上组合为Idiognathodusdelicatus-Neogondolellaclarki组合,其时代为维斯发早期。本文共描述了15个牙形石种,并讨论了N.clarki等3种的个体发育。 相似文献
114.
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2022年6月1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又发生了一次MS6.1强震,距离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中位置仅10 km.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两次芦山地震的关系,对震后60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933个高精度定位结果,EW,NS和UD方向上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15 km,0.13 km和0.23 km.余震序列在水平分布上沿北东—南西向略长,在深度上主要分布在12—20 km,10 km以浅余震很少.余震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南东,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震断层结构中的反冲断层倾向一致,两次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相交为复式Y型断裂结构,此次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其中一条深度更深的反冲断层.此次地震没有产生地表破裂,推测发震断层为一条埋深较深的隐伏断层.两次芦山地震的余震震中分布区跨过了该区域的一条大型逆冲型断裂带,即双石—大川断裂带.深度剖面显示芦山MS7.0地震的南东...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119.
120.
对郁江南宁 17场洪水的合成面雨量分布特征作了较系统的分析 ,发现引发南宁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配置、合成面雨量的流域值及“6 8.8”大洪水和“0 1.7”特大洪水的合成面雨量表征 ,对今后进一步做好重大洪水的气象服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