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及早三叠世早期异常碳酸盐岩可以按成因分为3大类:A类-生物成因 的异常碳酸盐岩,B类-非生物成因(化学及水动力成因) 的异常碳酸盐岩,C类-生物、水动力及化学等复 合成因的异常碳酸盐岩;还可进一步识别出8个具体类别,包括微生物岩、角砾状灰岩、扁平砾屑灰岩、条带 状灰岩、薄板状、纹层状泥质灰岩、鲕粒碳酸盐岩及a、b型蠕虫状灰岩。近乎极端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是P/T转换时期以错时相为主的异常碳酸盐岩得以发育并作为早三叠世重要沉积类型的基础;P/T生物大灭绝 事件发生以后,底栖动物对海相沉积层表面的破坏几乎停止,海洋洋流近乎停滞,与此同时表层海水饱受季风 与飓风风暴的侵扰,分布在生物礁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之上的透光带菌藻生态系统生长为具有一定抗浪能力的 微生物岩,频繁的风暴对海底的影响使得同生期弱固结的碳酸盐软泥被打碎而形成同生砾屑,一定的古地形坡 度又加剧了风暴为诱因的碳酸盐沉积物重力流的发育;此外,碳酸钙过饱和的海水可以使得碳酸盐直接化学沉 淀于海底,同时巨型季风带来的黏土和粉砂与碳酸盐化学沉积共生,这一系列的过程发生于早三叠世早期特殊 的古环境中,造成了上扬子地区多种多样的异常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502.
浙江东南部晚中生代上、下火山岩系(以下简称上、下岩系)中均有玄武岩产出,本文对这些玄武岩分别进行了元 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不同岩系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均表现出富碱、富Al等特征。但微量元素存在差异,下岩 系天台和青田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以及Ba, Pb和Sr富集,Eu负异常,Nb, Ta, Zr和Hf亏损的特征。上岩系玄武岩的元素特征 也有差别,永嘉花坦、宁波玄坛地、新昌镜岭和永嘉镜架山等地样品的元素特征表现出的性质与下岩系样品相似,武义玄 武岩样品没有Ta, Nb亏损特征,金衢盆地玄武岩的元素特征则介于两者之间。对应的,这些玄武岩样品的同位素组成也有 明显差异,下岩系玄武岩的初始同位素组成范围为 I Sr=0.70850~0.70897,εN(d t) = -5.6~-4.1,(206Pb/204Pb) i =18.21~18.38,(207Pb/204Pb) i =15.55~15.58,(208Pb/204Pb) i =38.26~38.49,接近下岩系中酸性岩浆岩的范围,反映了下地壳物质对其岩浆源区的显著影响。上岩系玄武岩有明显差异,表现出与元素特征对应的分组现象。其中永嘉花坦、宁波玄坛地、新昌镜岭和永嘉镜架山样品 I Sr = 0.70734~0.70936, εN(d t)= -7.1~-2.1,( 206Pb/204Pb) i =18.01~18.40,( 207Pb/204Pb) i = 15.54~15.62,( 208Pb/204Pb) i=37.99~38.62, 具有富集特征, 可能来自活动大陆边缘; 而武义和金衢盆地样品的 I Sr=0.70533~0.70589, εNd( t) =0.4~3.3,(206Pb/204Pb) i =17.23~18.11,( 207Pb/204Pb) i =15.46~15.53,( 208Pb/204Pb) i =36.91~38.43,具有类似OIB特征,趋向亏损地幔端元。上下岩系玄武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玄武岩的物质来源有较明显的差别,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其中下岩系玄武岩源区中可能有古老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物质和俯冲蚀变洋壳物质的贡献,而上岩系中玄武岩源区有可能是类似下岩系玄武岩性质的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和下地壳物质等的贡献。浙东南晚中生代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但不能排除岩石圈地幔拆沉的影响,具体的讨论还需要更多的岩石学和/或地幔包体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503.
伊盼盼  韦昌富  陈盼  马田田 《岩土力学》2012,33(4):1025-1030
详细介绍了改进的常流速联合测试系统,该系统增加了气泡冲刷和量测装置,能够冲刷试验过程中溢出陶土板的气泡并测量气泡的体积,进而对溢出水量进行修正,使测量值更加接近于真值。使用该系统对试样进行一步脱湿、吸湿流动试验,得出溢出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利用HYDRUS-1D水分运移模型对该曲线进行拟合并得出相关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反算得出试样脱湿段和吸湿段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函数并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的拟合实测溢出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通过模型得出的土-水特征曲线和实测值比较接近,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且,与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因此,通过一步流动试验测定非饱和土-水力学参数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04.
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的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膜下滴灌田间试验,研究了塔里木灌区棉田土壤盐分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棉田土壤盐分呈Y状垂直分布,膜下土壤盐分含量小于膜间,膜间土壤盐分从表层到深层呈逐渐增减的趋势。随滴灌量增加,膜下土壤盐分峰值位置下移。滴灌量从2 618 m3/hm2增大到4 265m3/hm2,湿润峰位置从40 cm下移至100 cm,盐分峰值位置从30 cm下移至60 cm。滴灌结束后,膜下0~60 cm及0~100 cm土壤平均含盐量均减小。脱盐程度随滴灌量增大而增加,0~60 cm土层脱盐率从6.0%增加到34.8%;而膜间土壤呈积盐状态,积盐程度随滴灌量减小而增大。随滴灌年限增加,0~60 cm的土层平均含盐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到2007年,4 265、3 926、3 600、3 271m3/hm2灌溉定额下的土壤平均含盐量年均增加了0.4、0.6、1.1、1.1 g/kg。研究结果指出了塔里木灌区现行棉花膜下滴灌制度存在的积盐问题,成果对完善干旱区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5.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普遍可观察到一套中新世浅灰色泥岩层序,它们一般呈平坦的水平层状地貌,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并可在大范围内追踪对比。根据野外考察及实测剖面研究,该套泥灰岩被解释为平坦陆地上,系列湖泊群沉积的,是曾绵亘于藏北高原古夷平面上的沉积标识,现今高原面上的两级地形面是统一的古夷平面破裂解体形成的,高原  相似文献   
506.
507.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热水沉积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晚前寒武纪在拨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发育厚度较大的层状硅质岩层,岩石化学成分较单一,硅质矿物含量90%以上,岩石富Fe、Mn,相对贫Al、Ti、Mg。岩石贫微量元素,但富Ba、As、Sb、Ag、U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Ce呈明显的负异常,轻稀土含量大于重稀土含量。δ^30Si值变化范围为0.0‰ ̄0.7‰,δ^18O值变化范围为20.1‰ ̄23.6‰。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08.
晚震旦世时,在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地带发育一套层状硅质岩建造,岩石化学成分纯净,SiO2含量在90%以上,其它化学成分含量均很低。但Fe和Mn相对富集,而Al,Ti,Mg相对贫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大,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相对地壳克拉克值偏低,仅U,As,Sb,Ag,Ba等富集。岩石的δ^30Si为0.0‰~0.7‰,δ^18O为20.2‰~23.6‰,δ^30Si和δ^18O值及岩石的形成温度清楚地  相似文献   
509.
脉冲星PSR B0329+54的多波段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1999年3月12日至6月8日,使用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乌鲁木齐南山站25m射电望远镜在0.327GHz,1.5GHz,2.3GHz,4.8GHz和8.4GHz频段,对脉冲星PSRB0329+54进行的多波段观测结果,PSRB0329+54的辐射呈幂律谱,并出现频谱转折现象,低频段谱指数为1.59,高频段为2.45,平均谱指数为1.72五个频段上的平均脉冲轮廓的角宽度和二个民分峰值间的角宽度都随频  相似文献   
510.
自1993年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射电望远镜建成以来,除了不断完善VLBI观测系统外,还选择发展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单天线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其中基于常温接收机的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已经于1999年5~6月间建成。该系统建立在25m射电天线的18cm波段上,消色散采用了2×128×2.5MHz多通道滤波器和数字化器,并由PC机完成数据采集。同时进行的脉冲星工作还有92cm及其它波段的脉冲轮廓监测,对0329+54的多波段观测得到了它的频谱。在25m天线的1.3cm波段上建立了基于声表面波频谱仪和频率综合器的分子谱线观测系统,对水脉泽的观测已经发现了十几个可能的水脉泽源,观测结果正在认证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