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914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1.
1988年,笔者在河南西部鲁山县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首先在前寒武系崔庄组中发现了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此后,又在汝阳、临汝、宜阳等地前寒武系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三教堂组发现了大量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些遗迹化石大部分为平行层面的潜穴(现均已被纯的石英沙充填),多为生物觅食、啮食、运动等造成。造迹生物很可能以蠕虫类为主。遗迹形态复杂,个体较大,表面多光滑无饰,有些具非常发育的横向环节,有些具明显的纵纹。与遗迹化石伴生最多的沉积构造为浪成波痕。  相似文献   
112.
鄂西宜昌地区夷陵区块五峰—龙马溪组获重大页岩气发现。以研究区夷地1井为研究对象,根据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主微量元素、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特征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TOC质量分数平均大于2.00%,为富有机质页岩,相对富集Si、Ca、Vr、Co、Ni、Zn、Mo、Ba和U。五峰—龙马溪组属于强滞留环境,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主要沉积于底水缺氧铁化环境,古生产力较高,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鲁丹阶向埃隆阶过渡期,广西运动导致的构造剧烈抬升,底水氧化,洋流上涌较弱,导致水体贫营养化,是笔石带由LM5转变为LM6的主要原因。富有机质页岩特别是龙马溪组下段储层物性较好,含气量高。与川东南礁石坝区块相比,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较薄(10~20 m),总含气量较低,TOC质量分数较高,且受黄陵刚性基底保护构造改造弱,在研究区北东靠近秦岭洋方向,具备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该结果对鄂西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3.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4.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3,42(1):1-1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1)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3)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  相似文献   
115.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16.
由山西、河南、辽宁、四川和上海五省市倡议,并得到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的支持,地震系统各研究单位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于1988年6月24日,在山西省繁峙县砂河宣告成立.国家地震局及其所属研究单位和各省、市地震部门、有关相邻学科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12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山西省地震局局长孙国学、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郭世淇主持.丁国瑜、谢毓寿、郭增建、时振梁、李玉  相似文献   
117.
地球总水量的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中,淡水所占的比重很小,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好淡水资源,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球水储量、陆地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及其展望,世界各国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各项用水状况及今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日益增加,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必须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全面观划、节流开源、防治污染,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8.
评审意见     
1993年1月5—6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文司,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河海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黄河流域(片)生活与工业用水调查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并验收通过。评审意见如下:该课题由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所承担,并组织流域(片)内8个省(区)内9个单位参加,前后历时2年,整个工作的技术路线合理、工作基础扎实、报告内容翔实。  相似文献   
119.
在分析陇南山区柑桔、花椒、苹果、蚕桑、茶叶的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指出这里利用有利地形环境发展林果生产的气候优势。  相似文献   
120.
选用本世纪30年代以来四川省纪录年限最长的33个(其中21个代表站,12个参考站)气象观测站资料,按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气候异常的统一标准,给出了近六十年逐年各月气温异常年表。在此基础上定量地探讨了近六十年全省范围气温异常出现的特征及年际变化,并与全国大范围的气温异常进行对照,研究四川区域性气温异常与大气候背景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