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427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01.
902.
四川呷村V HMS矿床:从野外观察到成矿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缝系统控制。含矿岩系为双峰岩石组合,具火山碎屑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硫化物矿床具有“块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三维结构特征。块状矿席发育多旋回的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型式,揭示热水流体在海底的幕式排泄以及硫化物-硫酸盐在卤水池内的韵律式化学淀积和滑塌堆积过程。层控网脉状矿带产出于流纹质火山岩系,与上覆的块状矿席平行展布,揭示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多条同级别断层或断裂共同约束海底下部热水流体,并诱导其“弥散式”排泄和侧向流动交代。热水流体的传导冷凝过程导致硫化物沉积、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简单混合导致硅质岩或/重晶石淀积,传导冷凝与海水混合的联合作用导致含硫化物重晶石、硅质岩和红碧玉形成。  相似文献   
903.
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Ms8.0)形成了具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的映秀-北川破裂带、纯逆冲性质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以及它们之间具左旋走滑-逆冲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其地表破裂过程对理解发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运动特性以及分段性,并结合不同地段同震断层擦痕行迹,探讨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通过详细分析,认为沿地表破裂带出现南北两个大的滑移量峰值,以及南北两段破裂带的几何分布和运动特性均不同,表明汶川地震是由南北两个次级破裂事件组成,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并根据八角庙和北川地区同震断层擦痕的运动学对比研究,推测汶川地震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沿映秀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形成约100-80kin长近纯逆冲性质的映秀-清平段地表破裂带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并且在这两条破裂带向NE方向扩展过程中形成了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由于南部初期破裂事件触发了北川断裂的活动,造成后期破裂事件的发生.后期破裂事件以右旋走滑(或右旋斜冲)运动为主,沿映秀-北川断裂形成龙池-深溪沟-八角庙-清平-擂鼓-北川-南坝-石坎等一线破裂带,该破裂带在映秀断裂带上叠加了第一次破裂事件形成的部分破裂带,整体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擂鼓-北川-南坝-石坎段)只反映了第一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所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中约270km长的映秀-北川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而约80km长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为纯逆冲性质.地震破裂过程是一动态复杂的物理过程,上述地表破裂模型可以解释两条不同性质破裂带的形成.但是否符合实际的地震破裂过程,还需要通过近台网地震波数据精细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904.
针对歧北斜坡区沙一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首先在剖析储层裂缝的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landmark构造体属性等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宏观定性预测;其次,采用FRS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对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密度等详细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结果的相互补充,得到了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主体区位于南大港(NDG)断层北部坡折带附近,主要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裂缝,平面上呈块状或带状不连续分布。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05.
汶川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意青  刘芳  付广裕  赵云峰 《地震》2012,32(2):88-94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该区重力场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青藏高原深部物质向北东运移, 且部分通道受鄂尔多斯陆块的阻隔, 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重力场出现大空间尺度的趋势性显著重力变化; 汶川地震后, 甘、 宁、 陕交界的六盘山断裂带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以及之间地区重力场出现显著的非均匀变化, 该地区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06.
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工程洞室围岩失稳判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付成华  陈胜宏 《岩土力学》2008,29(1):167-172
地下工程围岩体系是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其稳定判据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突变理论注重研究系统状态发生突变时外界的控制条件,主要阐述非线性系统如何从连续渐变状态走向系统性质的突变。应用突变理论对围岩体失稳的突变过程进行探索,旨在从理论上弄清其突变条件。能量突变判据和熵突变判据从物理学的观点考虑了围岩系统失稳的可能性,位移模突变判据、洞周屈服区面积突变判据和广义黏塑性剪应变突变判据则主要是根据数值计算中直观判别条件(关键点位移、洞周屈服区面积和广义黏塑性剪应变)考虑围岩失稳的可能性。将以上5种判据应用于某地下洞室断面,对围岩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系统突变条件从不同的方面判别其发生失稳的可能性,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07.
南天山地区的科克铁克达坂组是保存于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南侧的一套晚志留世地层,总体出露较好,研究其物源区大地造背景对南天山造山带志留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剖面测制,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对科克铁克达坂组物源区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为过渡陆壳源区、隆升基底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908.

华北地区中东部涵盖北京、天津以及即将建设的雄安新区等大型城市,区内发育了张渤地震带等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较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本文利用Fan小波的布格重力异常一致性方法研究该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分布,同时基于均衡调整方法计算该区垂向构造应力分布,并将以上结果与历史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岩石圈挠曲分析表明,华北地区中东部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10~65 km,分布特征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为0.5~0.8,表明现今的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由莫霍面加载形成.该区地壳承载的垂向构造应力约为-20~20 MPa,中西部地区垂向构造应力向上,东北和西南地区向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地区中东部的地震活动性随着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的增加而减弱,垂向构造应力零值区域地震活动性较弱.雄安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15 km,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为0.5~0.6,垂向构造应力为15~20 MPa,岩石圈参数对应的地震活动性较强,相关结果对于新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9.
综述了国内外脉状金矿床成矿控矿构造的新近研究成果,认为脉状金矿床的产出大多与遭受挤压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机制有关,与地壳大规模造山作用过程关系密切,主要产于造山带及其边缘;金元素沉淀的构成部位主要是韧性剪切带中的强变形部位、叠加的韧-脆性和脆性裂隙,低角度断层既是成矿地球化介面也是重要赋矿构造;含民矿流体虽然有多种来源,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构造动力分异作断层作为阀门引起矿流本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并导致  相似文献   
910.
在具有盆地基底和未固结盖层的双层结构的盆地里,由于松散盖层对基底断裂应变的吸收,晚期发育的基底断裂在进入盖层后,应变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形成下部错动大、上部错动小的特点,本文把这样的后期断裂称之为逆序断裂。当基底断裂为走滑断裂时,逆序断裂具有双层空间构造样式,即在盆地基底发育主干走滑断裂、而在盖层优先发育另外走向的次级雁行断裂。逆序断裂在渤海湾盆地普遍发育,本文以歧口凹陷的张北断裂带和白水头断裂带为例(这两处断裂带都在下构造层发育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而在上构造层发育近东西向盖层次级正断裂),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沿层属性和垂直剖面,阐述了逆序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对地震反射剖面的识别。由于之前晚期的逆序断裂一般被当作早期同沉积生长断裂对待,本文希望能帮助重新认识渤海湾地区的区域断裂期次和构造发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