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有比较明显的BSR(似海底反射)分布。由于BSR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否的重要地球物理参考标志,而构造变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南海发生的构造运动以及全球和莺—琼盆地海平面相对变化,以11.6 Ma,5.3 Ma和1.8 Ma 3个时间点为界,将琼东南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划分为3个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301个虚拟点进行盆地模拟,结果表明,3个层序存在构造沉降加速的过程。其中层序Ⅲ构造沉降速率变化相对最为缓慢,层序Ⅱ构造沉降速率整体增大,同时其变化加剧;层序Ⅰ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剧烈,最高沉降速率增至170 m/Ma。但是5.3 Ma以来的构造沉降加速在时空上存在东西的差异。空间上构造沉降速率呈周边向中心地带递增的规律。研究区BSR主要分布在各凹陷与凸起次级构造单元相接、构造沉降速率在70~110 m/Ma且变化迅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2.
塔河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井漏的发生对油气的安全生产危害极大。塔河油田的井漏问题会多发生在二叠系、石炭系以及奥陶系层位,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二叠系地层裂缝发育、石炭系地层敏感性高、奥陶系缝洞型地层漏失空间大。本文对塔河油田的地质特点进行总结,对由此而产生的井漏等井下事故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总结了塔河地区防漏堵漏的技术方法,对以后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3.
杨秀荣  姜谙男  王善勇  张峰瑞 《岩土力学》2019,40(11):4331-4340
为探讨寒冷地区隧道围岩的长期稳定性,选取吉林省辉白隧道中的片麻岩进行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对片麻岩蠕变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片麻岩的蠕变变形量逐渐增加,而蠕变破坏应力、蠕变时长、长期强度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同时冻融循环温度的幅度对片麻岩的各蠕变参数也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温度越低,岩样的初始瞬时蠕变越大,而蠕变时长与长期强度越小。同时基于试验结果,利用1stOpt优化软件对Burgers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可得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在蠕变减速段和稳定段吻合较好。最后通过SEM扫描和能谱EDS分析了冻融循环对片麻岩微细观结构的影响机制。岩样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均为剪切破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石的破裂程度越来越严重、破坏块度越来越小。研究结果为寒区岩石工程的支护设计和防冻害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4.
正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张满波,2008),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王坤等(2002)指出可利用环境同位素来研究地热水起源。杨连伟等(2018)利用钻孔测温曲线对江西井冈山曲潭地热水地温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冷热水比重不同,冷水下沉,热水上升,产生对流,形成地热系统。常梦瑶等(2017)通过对比正常海水中γNa/γCl、Br/I、Cl/Br比例系数,对西藏申扎县南部地堑系温泉水  相似文献   
135.
杨秀荣  姜谙男  江宗斌 《岩土力学》2018,39(Z1):167-174
为考虑时效劣化和含水弱化对岩石蠕变参数的劣化效应,提出了蠕变损伤模型,即对西原模型进行参数修正与完善,开展了不同含水状态的软岩三轴蠕变试验。首先,对不同含水率的岩石蠕变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含水状态对岩石蠕变过程影响规律的机理。其次,为了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引入时效劣化效应和含水弱化效应,并通过试验数据拟合了损伤变量和蠕变参数。最后,将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岩石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初始蠕变值和稳态蠕变值有所增大。通过FLAC3D验证了该模型的数值计算值与试验值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提出的岩石时效蠕变损伤模型将为岩石流变特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6.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热流史及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o)进行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在1000~2500 m之间.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研究区南部最高古热流达~100 mW/m2,研究区北部为~70 mW/m2.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220 Ma时古热流平均为~54 mW/m2.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达到生油门限.研究区南部,下二叠统及下伏古生代烃源岩短时间内经历了超高古地温,因此具有一次性生烃且生烃时代久远(中二叠世之前)的特点,研究区北部的中、下二叠统和下伏古生代烃源岩存在二次或多次生烃.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达到生油门限并进入生油高峰(成熟早期),之后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又有两次生烃过程.三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与上二叠统相似.  相似文献   
137.
王军祥  姜谙男 《岩土力学》2015,36(2):393-402
针对岩土工程材料应变软化问题及有限元对其数值计算时切线刚度矩阵负定造成求解困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的岩石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本构积分算法采用一种完全隐式返回映射算法,它具有无条件稳定和精确的特点,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本构模型的程序化求解;考虑弧长法在判断切线刚度矩阵正定性导致效率低的缺点,在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程的迭代计算中尝试采用Newton-Raphson法和arc-length法(NR-AL法)联合迭代求解的思路,即在结构未达到极限荷载前采用NR迭代法,而当结构接近极限荷载时转换为AL法控制迭代,从而使结构越过峰值点进入软化区直至破坏,NR-AL法汲取了2者迭代求解中具有的优势;利用C++语言对所建应变软化模型的本构求解和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程迭代求解过程给予程序实现,应用所编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D-P理想弹塑性模型、应变软化模型、应变硬化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区别,同时将应变软化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的峰后软化特性,能够揭示峰后应变软化特性和破坏机制,同时NR-AL法能够求解由于应变软化造成的负刚度问题,也克服了单独使用弧长法时判断切线刚度矩阵正定性效率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8.
从豹皮菌新鲜子实体的醇提取物中,经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及制备薄层层析得到1个小分子肽类化合物,经光谱鉴定该化合物是由β-羟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三肽,是首次从该菌中得到的。  相似文献   
139.
承船厢吊耳的局部应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船厢是升船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结构物,该结构物中的关键结构吊耳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应力分布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升船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在对吊耳进行光弹性试验基础上,对吊耳的光弹性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结果的分析比较,确定承船厢吊耳的局部结构的计算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40.
成超男  胡杨  赵鸣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770-1782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空间保障,对其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揭示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与演变过程的复杂关系,以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将在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衔接却有待商榷。因此,论文在梳理城市绿色空间概念界定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一方面讨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评价、驱动因子、情景模拟及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总结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评价中的应用进展。通过归纳以上研究内容,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有关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评价及优化框架,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