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12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Ⅰ. 光合细菌的生态特征及培养 光合细菌(Phototrophic Bacceric)是水圈微生物的一种。它生活在水田、沼泽、河川、海洋、活性污泥和土壤中,特别适宜生长在被有机物污染蓄水的地方。早在20×10~8a以前就已  相似文献   
52.
臭氧处理水技术原理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从1785年发现臭氧以来,臭氧作为氧化剂、消毒剂、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应用,如利用臭氧消毒技术进行饮用水的处理;用于水产养殖用水上,既起杀菌作用,又达到增氧效果,为水产高密度养殖创造有利条件;用于环境消毒、食品保鲜(特别海产品)、储藏、去色、去味、防霉,海水淡化等方面(1、2、3、4、5),由于臭氧处理水法,克服因使用氯和其他化学药品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并造成二次污染,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臭氧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水是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生物成活与否,特别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对…  相似文献   
53.
魁蚶育苗在我国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1,2],育苗水体较小,再加上幼虫培育时间长,幼虫成活率、变态率不及扇贝高,造成了出苗量不高。为此作者探索了一套魁蚶大水体升温育苗稳产技术措施,1993年在312m3水体中育出0.5cm苗种9.36×107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300000个/m3以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亲贝分别于5月12,15,16,17日人工潜水捕自荣成近海,壳长为5~10cm的2~4龄贝,共5400个。1.1.2饵料主要是等鞭金藻3011,塔胞藻,小球藻等高温种类。亲贝蓄养以…  相似文献   
54.
泡沫分离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5.
用塑料薄膜袋进行一级藻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用塑料薄膜袋代替1—2×1O~4mL细口瓶来进行饵料一级藻种培养,此法保证了扇贝育苗所需大量饵料的优质藻种,简单易行。 Ⅰ.材料与方法 Ⅰ.1.制袋的材料和方法 采用直径30cm,长度120cm的聚乙烯透明  相似文献   
56.
温度休克诱导长牡蛎三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低温2~9℃和高温35~39℃温度休克法、在受精后10~25min,进行10~25min处理,诱导牡蛎三倍体。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都有不同程度的三倍体产生,其中受精后20min开始在4~5℃下处理15min诱导三倍体效果最好,诱导率为68×10^-2,幼贝三倍体率为60.5×10^-2,生长速度处理组壳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而壳长生长和幼虫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时,上升流和下降流均比静水培育效果好,培育前5天采用下降流、第6~29天采用上升流时,稚贝生长快、死亡率低;水流量小于65 mL/s时,随水流量的增加,稚贝生长加快,死亡率降低,水流量在65~80 mL/s时,单体牡蛎稚贝生长存活最优,第29天时最大壳高达(1534.81±65.23)μm。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苗种中间培育时,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挤迫效应逐渐显现,密度为7.5个/mL时,死亡率相对较低,且稚贝生长速度快,在第29天时稚贝壳高最大可达(1520.63±51.72)μm。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规模化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时,采用上升流和下降流相结合的流水培育方式,适当增加水流量,及时疏散密度。本研究优化了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室内培育模式,为单体牡蛎规模化培育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研究氨海水与5-羟色胺(5-HT)对栉孔扇贝解剖获得卵母细胞的促熟作用。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栉孔扇贝卵母细胞使其成熟,并完成人工受精。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氨海水可显著促使栉孔扇贝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但经过氨处理的卵母细胞受精率却不高;5-羟色胺不能诱导栉孔扇贝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但可有效地使已经发生生发泡破裂的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先用氨海水处理然后用5-羟色胺处理可以得到最佳诱导效果,受精率可达(40.02±2.73)%。  相似文献   
59.
1996~1997年,在进行6-DMAP(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实验的同时,进行胚胎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关系的研究。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74),y=64.925-0.056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5,P<0.05),y=12.135+0.272x。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210),y=76.618-0.471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22),y=23.115-0.029x。讨论提出:在保证一定的三倍体诱导率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精卵进行离体促熟和必要的洗卵、缩短诱导持续时间,是提高胚胎孵化率和降低D形幼虫畸形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0.
双壳类动物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双壳类动物染色体核型、带型以及核DNA含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知染色体数的双壳类动物有26科的157种(2N=14~48),其中89种有核型报道;带型研究仅在美洲牡蛎、太平洋牡蛎、贻贝、缢蛏等种类中有关于G带、C带和Ag-NOR带的报道;65种双壳类动物有核DNA含量的记载.指出有关DNA含量与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