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341.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安期地层分布广泛,其周缘同期地层分布零星,不同地区岩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该时期的盆地沉积边界和物源属性还存在争议。文中利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部不同地区延安期的物源时代和性质。本次在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共测试锆石年龄210个,获得193个有效的单颗粒碎屑锆石年龄。贺兰山地区大部分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有环带结构,且具左倾式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大部分Th/U值大于0.4,表明锆石来源以岩浆为主,变质为次。锆石年龄绝大部分为古生代(集中于二叠纪),其次为元古宙。桌子山地区碎屑锆石具有与贺兰山相似的阴极发光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但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差别较大。其中大部分锆石年龄(66.7%)分布于新太古代—元古宙(集中于元古宙),其次为二叠纪(22.7%)和早—中三叠世(10.6%)。通过与周缘古老地层的年龄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的沉积物源,贺兰山地区可能主要来自其西侧的阿拉善地块海西期岩浆岩,其次为西北部元古宙岩浆岩和变质岩(贺兰山群);桌子山地区可能主要为其西北部元古宙岩浆岩和变质岩,其次为海西期岩浆岩和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早—中侏罗世延安期西缘贺兰山地区和桌子山、磁窑堡等地区的物源年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差异,需要借助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的证据进一步精细刻画其物源属性。  相似文献   
342.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奥陶统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最现实的重点勘探领域。文中在分析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构造、沉积及古气候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以前人对白云岩的结构分类为基础,从白云岩发育产状出发,将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白云岩划分为灰岩中零散白云石、灰岩中斑状白云石、层状白云岩和沿断裂分布白云岩4类,白云石含量层位上自下而上具有总体减少的趋势。各类白云岩在岩石学特征和发育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局部可重叠出现。灰岩中零散白云石和斑状白云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及发育分布特征均反映其主要由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层状白云岩和沿断裂分布白云岩形成于中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各类白云岩的产状特征差异受控于沉积期海平面变化、海水性质及埋藏条件等因素。沿断裂分布白云岩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储集岩石类型。白云岩储集层的形成主要是后期改造的结果,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并未对大规模白云岩储集层的形成起到建设性作用,伴生或后期流体再运移导致的溶蚀作用为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43.
井下动力钻具用轴承承受着冲击、摩擦、腐蚀等恶劣工况,其可靠性和寿命对保障钻进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是井下钻具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对井下动力钻具常用的止推轴承、扶正轴承进行了详细调研,分别对金属滚动轴承、滑动止推轴承和扶正轴承等发展现状、主要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了井下动力轴承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可为其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4.
针对钻井工程常遇的层理性地层,以应力张量坐标转换关系和井孔应力集中方程为基础,引入弱面剪切滑动和岩体Mogi-Coulomb双强度准则,建立了分析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性的模型。对含层理弱面的典型油气储层中钻井的合理钻井液密度和安全钻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理面的存在加剧了井壁围岩的破坏,且改变了围岩破坏的位置;水平井坍塌压力随着钻井方向变化而连续性变化,其在特定钻井方向取得最小坍塌压力;斜井取得最小坍塌压力的方位与层理面在空间中并不垂直,空间中关于主平面对称的斜井破裂压力相同;既可获得较大钻井液安全压力窗口又可取得较小坍塌压力的方向为优选钻井方向,在钻井液压力窗口变化大的倾向上钻井需严格控制钻井轨迹曲线。  相似文献   
345.
致密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学武  黄延章  杨正明 《岩土力学》2010,31(Z1):182-186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逐渐下降,作用在岩石颗粒上的有效应力增加,这种效应使岩石发生形变,产生应力敏感,使得岩石的渗透率减小,从而影响到流体的流动及产能,给高效、合理地开发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对大庆油田低渗透致密岩心进行了应力敏感性试验,考虑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黏土矿物的赋存状态,提出了新的毛管模型,并研究了单毛管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研究表明:应力敏感程度与岩心的渗透率初值具有较好关系,随着渗透率降低,应力敏感性变强,渗透率损失率与渗透率初值具有乘幂递减关系。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应用新的毛管模型,通过对单毛管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研究,从应力敏感性微观作用机制角度解释低渗透储层与中高渗透率储层在应力敏感性上的差异。这些研究对该低渗透致密储层的合理开发及合理生产工作制度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6.
澳大利亚稀土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通过对澳大利亚170余处稀土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将澳大利亚稀土矿床划分为4个主要类型和13个亚类。主要类型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稀土矿床、与沉积盆地有关的稀土矿床、与近代河流和滨海砂矿有关的稀土矿床和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稀土矿床,并对每个亚类型矿床的分布特征、成矿时代和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澳大利亚稀土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等因素,初步划分出9个主要的稀土矿床矿集区,并从商业价值和资源潜力角度分别对矿集区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综合认为H和E区是下一步进行矿业投资的良好对象。  相似文献   
347.
348.
T213资料在冰雹短期预报中的释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基于MICAPS系统,利用T213数值预报格点资料和预报关键区域30个站点的高空天气图.以及市内7县(区)4个观测时次的气象要素等资料,从单站要素反映、天气形势分析、热力、动力、稳定度等参数计算,选取对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和消空指标,利用PP数值预报释用方法,建立了盛夏平凉市冰雹短期预报模型。经2003年7~8月份业务运行,基本报准了唯一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空报率0.0%。  相似文献   
349.
塔里木盆地TZ62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地层与上覆桑塔木组泥岩地层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致使风化壳下部呈现弱反射特征的裂缝孔洞型储层被地层界面的强反射所遮挡,造成常规振幅对该类储层的预测能力差。通过构建地层框架模型、地层框架镶嵌储层模型、去除岩性顶界面后的镶嵌储层模型等3种情况的地质模型,对不同地层结构类型、不同发育位置的储层进行正演模拟,采用基于波形分解的岩溶储层预测技术,将正演地震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分量,每一分量反映具有相似物性的地层,进而通过对目标分量的提取,达到预测弱振幅储层的效果。将基于波形分解的岩溶储层弱振幅提取技术应用于TZ62工区实际资料,依据油田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解决了弱振幅孔洞型储层难以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0.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和评价的难题,开展了多尺度储层地质建模和表征技术研发。分别以川东—鄂西三叠系飞仙关组、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一间房组、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阐述了宏观尺度、油藏尺度和微观尺度的储层地质建模、非均质性表征和评价技术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宏观尺度储层地质建模和表征技术,解决储层地质体与非储层地质体的分布规律问题,揭示层序格架中储层的分布规律,并为地震储层预测提供储层地质模型的约束,其新进展是攻克了平躺露头数字采集的难题,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勘探早期的储层预测和区带评价。油藏尺度储层地质建模和表征技术,解决单个储层地质体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问题,揭示流动单元和隔挡层的分布样式,其新进展是通过数字露头建模技术的引入,使储层地质模型由二维向三维延伸,该技术应用于有效储层预测、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探井和开发井部署。微观尺度储层孔喉结构表征技术,解决储层孔喉结构表征与评价问题,揭示孔喉结构的差异和对储层流动单元渗流机制的控制,其新进展是建立了渗透层和隔挡层的测井-地震识别图版,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产能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