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对定位方法联合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余震展布为NW向,主震位置为43.429°N,84.755°E,深度为21.8 km.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记录6.6级地震波形数据,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MS6.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9°,倾角46°,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301°,倾角81°,滑动角135°;震源深度为21 km,与利用地震震相到时确定的主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与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综合精确定位余震展布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性质分析认为,新源-和静MS6.6地震发震构造是伊犁盆地北缘断裂,震源深度为21 km左右,是一个高角的内陆倾滑地震.  相似文献   
42.
浒苔经发酵后按添加比例(0%、1%、2%、3%、4%、5%)分别加入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基础饲料中配制成6种饲料,用以探讨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9.16±0.2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材料,试验周期28 d。结果表明:发酵浒苔能显著影响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且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组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相比于对照组,各添加组饲料系数(FCR)均有下降,在2%组时显著降低(P<0.05)。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P<0.05),但对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添加组中,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胰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时效果最好。综合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发酵浒苔可以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建议发酵浒苔在饲料中添加量为2%左右。  相似文献   
43.
新疆地区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2009年1月—2014年7月Pn、Sn、Pg和Sg震相数据,综合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PTD定深方法和HypoSAT定位方法确定该地区Pg、Pb和Pn的平均传播速度(v_(Pg),v_(Pb),v_(Pn))、康拉德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H_(conr)和H_(moho))范围,以速度和深度步长分别为0.1km/s、1km精度迭代计算样本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全国地震统一编目和3400模型下样本数据的定位结果后,确定RMS平均值最小的一维速度模型。在新模型中v_(Pg)、v_(Pb)和v_(Pn)分别为6.10km/s、6.70km/s和8.20km/s,H_(conr)和H_(moho)分别为26km、54km。通过检验对比,认为本文获得的新模型优于新疆地区现有的3400模型。  相似文献   
44.
为东准卡拉麦里成矿带取得找金新发现,以该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为基础,筛选出AR-26号以Au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结合景观地球化学特征,进行1∶5万岩屑测量及1∶1万和1∶1000岩石剖面测量.通过分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断金矿化体空间赋存位置,经系统地表和深部工程验证,发现金水泉金矿床.金水泉金矿找矿实践证明,重视区域化探异常筛选,进行逐步聚焦异常查证,选择最佳成矿有利部位进行地质调查和工程揭露,能有效提高找矿率,缩短勘查周期.  相似文献   
45.
文章通过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及对比检验,对2010年10月10—11日通辽市出现的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这次天气过程在西来槽与地面低压倒槽共同作用下,并且在低层配合有切变线,前期暖湿气流的蓄积与后来冷空气的交汇而产生的。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及对比检验,EC形势预报比较准确,对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降水预报德国和日本传真预报都比较准确,只是德国降水预报在一定程度上比日本降水预报保守一些。通过检验,使数值预报产品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阿尔泰山南缘二叠纪地壳伸展减薄——来自侵入岩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乌夏沟发育苏长-正长岩体,受张性断裂控制,呈小岩株产出,侵入于泥盆纪花岗闪长岩及下元古界克木齐岩群中,岩石SiO2含量为46.91%~50.75%,苏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275.9±1)Ma,为二叠纪弛张期产物.在中蒙边境塔克什肯口岸发育富碱侵入岩及少量辉绿辉长岩,主要岩石类型有正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碱长二长岩等,岩石富碱(K2O+Na2O=9.62%~11.7%)、贫铁(TFe=1.73%~4.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233.86×10-6~525.38×10-6,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点,铕负异常或正异常,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富集高场强元素Nd,Ta.锆石U-Pb定年为206Pb/238U年龄(286±1)Ma,在Rb/Nb-Y/Nb图解上落入A2型范围,属后造山环境.上述基性及富碱侵入岩是该区二叠纪地壳伸展减薄记录.  相似文献   
47.
阿尔泰山南缘玛因鄂博构造带西段原划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中发现大理岩、混合岩、黑云二长变粒岩、阳起石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等老变质岩岩块,多呈透镜状或断块产出,规模不一,大者宽达数百米,小者不足10 m,与围岩为断层接触.受强烈韧性剪切作用,广泛发育韧性变形.其中黑云母石英片岩可能为飞来峰构造,其余变质岩岩块是板块碰撞时构造卷入的基底岩块.  相似文献   
48.
内蒙古大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应用内蒙古117个气象观测站38年(1971—2008年)的历史资料,对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降雪量具有东强西弱、山区强平原弱的地域分布特征,强中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为大值区,超过了50mm;次强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阴山山脉,过了40mm;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为小值区,不到10mm。近38年内蒙古大雪日数总体是略有下降的趋势,全区大雪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多的年份超过300个站次,少的年份不到100个站次。内蒙古大雪过程主要发生在3、4、10月,超过70%的大雪过程发生在该时段,5、11月次之,隆冬季节大雪发生较少。内蒙古大雪、纯雪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较雨夹雪发生日数明显偏少。春季从3月中旬至5月底、秋季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雨雪转换季节。大雪(雨夹雪)出现最多的是4月和10月,年平均在30站日左右,较纯雪日多4倍。3月和11月雨夹雪发生日数与纯雪发生日数相当。  相似文献   
49.
介绍了新疆地震台网测震资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背景,分析了系统的架构与设计方案,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将其加以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0.
基于CALIPSO资料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学恭  陈受钧  云静波 《气象》2014,40(3):269-279
综合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和MM5数值模拟结果,对2010年3月19—22日强沙尘暴过程不同阶段沙尘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在沙尘暴成熟阶段,沙尘层分布于2~9 km(850~250 hPa)的几乎整个对流层中,冷锋前抬升和锋后下沉导致的旺盛垂直混合使沙尘呈现相对均匀的垂直分布。在沙尘扩展及远距离传输阶段,沙尘层明显分为两层,分别位于对流层低层(700 hPa以下)和对流层中高层(600~300 hPa)。在沙尘暴各个阶段,弱风速垂直切变和弱位温、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始终与沙尘层配合,显示沙尘层维持中性混合层,而两个沙尘层之间则为强风速垂直切变及位温、相当位温锋区。另外,沙尘暴发展过程中,高空急流、位涡、比湿等要素均表明出明显的对流顶折叠和高空位涡下传,且在对流顶较高的区域,沙尘向上的扩展也较高,反之则较低。需要指出,在沙尘暴扩展和远距离传输阶段,在40°N附近,7~9 km沿纬向一线,均出现一小范围孤立沙尘区位于平流层中(或平流层附近),表明沙尘暴过程中能够产生沙尘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并在平流层中形成持续性的沙尘传输带。这可以成为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及其在平流层中传输的一个直接的监测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