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322篇
地球物理   320篇
地质学   675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利用2001年 Mw 78 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震源破裂深度为反演变量,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实测得到的同震位移剖面.反演得到最佳断层破裂深度为20~22km,断层南侧杨氏模量相对北侧比值为81%~92%.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弹性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构造运动作用,断层南部地壳不及北部地壳坚硬.前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推断青藏高原内昆仑山断裂以南可可西里-羌塘地块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我们通过形变场力学分析得到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内蒙古赤峰市白音诺尔铅锌矿床构造控制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内蒙古赤峰市白音诺尔铅锌矿产于二叠纪黄梁组地层中。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控矿因素研究表明,层状、透镜状矿体分布主要受褶皱构造控制。根据褶皱控矿规律指出了三个找矿方向,部分区段得到地球物理验证,白音诺尔铅锌矿床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3.
云南省大气中水资源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4年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 (P) 和气温 (t) 观测资料, 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 (以下简称高桥公式), 计算了云南地面蒸发 (E) 和可利用降水 (P-E) 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主要物理量, 从大气可提供的水资源部分, 分析了云南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显著周期, 并对云南水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区划。结果表明:云南大气中水资源各分量区域分布差异显著, 南多北少, 南部梯度大, 北部梯度小; 云南水资源各分量P, E及P-E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各量最大, 多年平均分别为548 mm, 236 mm, 313 mm, 各占全年的55%, 45%及67%, 冬季各量最小, 所占全年的比例也最小, 分别为5%, 7%, 2%;云南P, E及P-E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各分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 最小值出现在1月或12月, 通过功率谱周期分析发现, 年降水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存在显著的2.6年周期, 年蒸发量存在显著的2.9年周期; 云南省初步可划分为水资源丰富区、缺少区及一般区3个区, 它们的区域平均P-E, E及P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4.
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由于能够正确反映多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合理,将变分同化系统与η坐标中尺度模式结合,对模式初始场进行同化前后对比试验,研究η坐标中尺度模式对云南降水的预报能力,并用2002年6-8月云南汛期降雨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η坐标数值模式采用变分同化后,对云南汛期降水的24 h预报评分提高明显,对小雨的预报评分提高辐度在2.1~5.0%间,对大雨的预报评分提高辐度在0.3~14.9%间,无论是对小雨还是大雨的预报,同化后模式对5区的预报最好。  相似文献   
995.
广东中部地区雷电和CINRAD雷达回波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2004年4~8月广州雷达资料和广东省电力部门闪电资料,采用闪电位置资料与雷达回波强度相叠加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负闪频次的值偏多时,既不在低层的弱回波上,也不在高层的强回波上,而是在中间层4~16层(2~14 km)的12~45 dBz较强回波上。在6~14层(3~11 km)10~35 dBz回波上,广东中部地区负闪面积偏大。在第1~10层(0.5~7 km)44~51 dBz强回波上,出现负闪雷电的概率是0.4~0.7。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研究冻结硫酸钠粉质黏土的变形规律和强度特征,在1 MPa围压下,对-2、-6、-10℃三组温度下不同硫酸钠含量的粉质黏土进行负温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基于实验数据,计算了冻结硫酸钠粉质黏土的切线模量,研究了轴向应变与偏应力的非线性关系,推导了试样的p-q平面强度准则,提出了冻结硫酸钠盐粉质黏土强度公式,建立了含参数的冻结含盐粉质黏土的修正Duncan-Chang本构模型,并拟合了相关参数,验证了模型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试样的偏应力在应变后期趋于稳定,处于向应变硬化过渡的阶段,切线模量E随含盐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规律,切线模量E变化幅度较小,p、q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0℃至-15℃温度范围内,修正Duncan-Chang本构模型对含盐量小于2.5%的冻结硫酸钠粉质黏土强度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提高低信噪比资料速度分析的精度,得到中深层可靠的速度信息。针对关中地区深部隐伏断裂构造调查的地质目标,在二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优选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F-K滤波、反动校正、高密度精细速度分析"的技术流程,使得速度谱中能量团聚集,不仅提高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速度分析的精度,而且达到了提高信噪比的效果,进而获得了较高品质的中深层速度场信息与成像剖面资料。   相似文献   
998.
喀斯特山区是一种特殊的山地国土空间类型,系统识别其国土空间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于合理调控喀斯特山区人类活动的空间作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且高度脆弱,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关联性强,非理性人类活动导致局部地区人地关系矛盾趋于尖锐化。通过论证,提出了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政策制度和人口变化是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利用变化的四大人文驱动因素,解析了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利用变化的多维人文因素作用方式。从土地管理者和土地使用者博弈的视角,遵循“驱动因素辨识—决策分析过程—行为作用结果—反馈路径环节”的思路,构建了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框架,为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状态划分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位移预测是滑坡灾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研究将滑坡视为一个对外界响应稳定的系统,即相同的外界条件下,滑坡的位移变化是相同的。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滑坡所处状态不断变化,相同的外界激励下的位移响应相差甚远。从滑坡状态与位移的响应规律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划分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以实现更高精度的滑坡位移预测。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滑坡变形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取了表征滑坡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的状态标签。根据状态标签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划分,对每一类数据均单独构造一个BP神经网络,并依据上一时刻的状态标签选择对应的预测器来完成滑坡位移预测。将该方法运用到白水河滑坡的工程实例研究中,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00.
呼斯特岩体位于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岛弧带中北缘,是博罗科努成矿带东段典型的与矽卡岩矿床成矿有关的中酸性杂岩体。对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包体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探讨了岩浆的成岩演化过程以及矿物成分与成岩成矿的关系。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呼斯特岩体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大陆边缘弧环境,成岩物质来自壳幔混源,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岩体形成于较高温度(738~770 ℃)、较低压力(057~142 kbar,1 kbar=01 GPa)和高氧逸度环境。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深度(22~42 km)和高氧逸度有利于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铁铜矿床的形成。岩石中的黑云母相对富镁且氧化系数较高,角闪石富镁、富硅且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二者均表现出与铁铜矿化有关的成分特征。岩浆混合作用与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对区内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