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天山中段地区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建民  丁平 《内陆地震》1989,3(4):356-361
本文用动态秩亏自由网平差处理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大面积水准资料,给出了该区现今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图。分析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垂直形变概貌及特征。指出博罗霍洛断隆带是现今垂直形变的高速隆起带;北天山构造带的垂直差异运动水平高于南天山构造带:沙湾—巩乃斯以西地段为垂直形变速率的高梯度带展布区,有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142.
本文将流体动力学、热力学方程与辐射传递方程联结起来建立一个更合理的长期预报数值模式.在模式中除了考虑摩擦和湍流的作用外,辐射作用不是给定的分布,而是在大气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调整.根据所建立的预报方程组,提出了两种适于積分的具体形式:两层斜压模式和三度空间问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3.
地震预报的基础问题与大地形变监测预报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议,探讨了科学有效地进行了大地形变监测及其在此基础上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关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4.
1979年5月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青藏高原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杨辉  宋正山  朱抱真 《大气科学》1998,22(6):858-866
东南亚夏季风开始于5月,它是大气环流向夏季环流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用FGGE-IIIb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1979年4月26日到5月25日,大范围(40°S~50°N,30~160°E)温度、湿度和风场变化特征,计算了垂直速度、辐散风场、热源和水汽汇收支,研究了东南亚夏季风的性质和来源,其中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与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主要因素是中纬度的环流形势,来自热带海洋的西南气流和青藏高原的作用。东南亚夏季风开始时,高空大气环流发生调整,青藏高原上空为波脊,两侧为波槽。低空东南亚夏季风区的辐合气流有四个来源:1)同经度范围的偏南辐散风,2)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3)高原东侧的偏北辐散风,4)西太平洋上的偏东辐散风。分析表明,东南亚夏季风降水受高原西南侧的中纬度西风带波动影响。低空西南气流来源于80~120°E的南半球热带地区,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并且加强低空辐合。主要的热源位于东南亚,主要是潜热释放形成的,它是驱动东南亚夏季风环流的主要机制。整个分析期,青藏高原是一热源,抬升的感热加热和动力作用形成和维持了高原上空的高压脊和两侧的波槽,从而有助于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5.
由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唐荣余研究员为团长,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郝记川为副团长兼领队共29人组成的代表团,于2004年6月10-17日参加了海峡两岸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46.
鱼卡金矿成矿流体的包裹体以富液相的气液两相(不同的CO2和H2O比)包裹体为主,属于中深层成矿环境的中低温造山型金矿。在综合分析鱼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从成矿流体包裹体的运移角度出发,通过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参数变化以及流体包裹体面分析认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流体输导系统的控制;鱼卡金矿成矿流体总体从南东向北西运移,局部发生侧向运移,流体中心具有高温多期的特征;钻探施工证实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的情况,成矿流体中心位于矿区南东部,即表明基于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指导金矿床的勘探工作有效。  相似文献   
147.
岩浆型Ni—Cu—PGE(platinum group elements,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是重要的铜镍矿床类型,探讨该类型矿床产出环境,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该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成矿过程,成矿理论,勘查技术等方面入手,搜集大量资料,综述该类型矿床在成岩成矿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形态、成矿理论和成矿判别标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在容矿岩石、成矿作用方式或主要金属组份、成矿构造环境等特点具有不同分类方式,并且硫化物(矿层)的分布都具有重力分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规律方面国外Ni—Cu—PGE硫化物矿床主要形成时间是在中元古代以前,而中国主要形成时间是在中元古代以后;其中早古生代晚期(390~430 Ma)的该类矿床目前仅发现于中国,以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为代表;成矿模式存在"岩浆通道成矿"和"小岩体成大矿"之争,二者在成矿位置、岩浆上侵方式、外来地壳硫的加入存在差异;依据全岩m/f与Mg~#比值判定岩体含矿性,结合铂族比值、磁铁矿的(Ni+Cr)/(Si+Mg)比值、磁铁矿Ti含量等可作为该类型矿床勘查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8.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滑坡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精度、高密度、高速度地测量物体表面三维空间坐标,从而详细描述表面细部状况。它已经在静态形状测量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目前,滑坡地表变形分析主要是采用GPS或全站仪测量的少量特征点来进行,缺乏整体变形资料。但滑坡变形体的诸多细节变化对正确的变形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将该技术引入到滑坡变形监测与分析中,可充分利用滑坡体上的大量点自然地物作为监测点,来完整监测和分析其变形。作为一项新的研究内容,文章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测量,获得了初步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9.
统一等代模型(USM)和混合杆系模型(CSM)是从纯拉杆模型(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钢板剪力墙结构简化模型。本文在已有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采用精细模型和简化模型的钢板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单调荷载弹塑性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基于理论推导对USM模型进行了修正,并给出了CSM模型的理论荷载-位移曲线,同时讨论了CSM模型应用于时程分析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比于SM模型,USM模型估计的极限承载力具有更高的精度,但初始刚度提升不明显;虽然CSM模型估计的初始刚度精度很高,但是当墙板高厚比较大时,其承载力高于精细模型,而CSM模型应用于动力时程分析时,对于墙板高厚比大于250的钢板剪力墙结构模拟等效结果较为准确。该研究为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简化模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0.
地形在东亚夏季风环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大气所二室改建的二层球谱模式,引入OSU二层格点模式的物理过程,模拟了5月份东南亚和我国南海的夏季风环流。通过有无地形作用的对比试验,揭示出地形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以及季风区降水和大气热源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