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59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山东文登泽东镇曹振歧经过多年养虾实践,总结出一种捕虾技术,他愿意将这一小窍门奉献给读者。具体做法如下;接猪血适量,不放盐,沤到发臭,再加两个臭鸡蛋,加热至固态;把它放在筐内,并搁到有虾的地方,筐边再放些青草。这样,虾群就会循味而来,一个晚上就可以捕虾10kg左右。此技术成本低廉,业者不妨试试。虾池捕虾有小窍门  相似文献   
32.
近两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出现了大面积病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鱼虾病害防治中心研制的“鱼虾救星”和“大虾新宝”是目前防治各种病毒病害的最有效新药。1“鱼虾救星”1.1功能“鱼虾救星”是由甲、乙两种复合药品和专用投施发生器组成。它能从根本上铲除病源,对防治鱼虾病毒类和寄生虫类效果显著。能立即抢救鱼、虾因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中毒缺氧造成的浮头;可净化水质,使一些有害物质转化为营养物质。使藻类正常生长,节省饵料15%左右;可防止水质污染和赤潮危害,促使生态环境迅速正常化;以…  相似文献   
33.
34.
1994年7月~1996年2月,ODP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完成了157~165航次(Legs157-165)。这些最新航次的钻探资料和科研成果出版后传到国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根据 ODP总部提供的资料,摘要编录 ODP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内的钻探活动和科学目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5.
本实验采用5个中尺度海洋围隔实验装置研究铜、镉、汞、铅和锌的混合液对厦门湾浮游生物生态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溶液即使在几个ppb的浓度下,也能产生对浮游生物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浮游动物对重金属污染非常敏感,特别是幼形类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36.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为我国北方咸淡水鱼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南方也有养殖,属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尤以鲻鱼(Mugil cephalus B.)为甚。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和肉味美,因而成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鱼类养殖的很好对象。主要养于印度-太平洋区域、地中海和黑海沿岸。1969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国际生物学计划海洋生产力组(IBP/PM)的会议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PAO)一道,把鲻科鱼类列为国际性生物研究课题之一,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重视。近十多年,对于鲻科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在某些种类上已取得较大进展。鲻梭鱼,可期在几年内,进入种苗的生产阶段。 我国劳动人民对鲻科鱼类养殖至少已有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自古以来,都是利用天然种苗进行养殖。近年来,由于大量兴修水利,淡水入海的运流量不断减少,天然种苗场受到某些影响,能捕到的天然苗也不如以往丰盛,加之种苗资源本身因受气象的影响各年也有所变动。为了使生产能按计划进行,人工繁殖种苗已成为当务之急。 1967年,我所和原天津淡水渔业公司工农养殖场合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开始进行研究。并在人工诱导排卵方面取得成功,所获卵子得到受精和孵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也参加了这项试验。当年共获得一千万卵子,其中有二百万卵子获得受精。孵苗十四万多尾。因受寒潮影响,大量胚卵在即将孵出前,或在孵出仔鱼之后不久死去。最后仅培育九百余尾达2公分以上的梭鱼苗。这一年的试验,为咸淡水养殖梭鱼的全人工繁殖打开了"通途"。1969年,养殖场由地方移交给部队,我所继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行合作,一直到1972年截止。1969年,室外池塘育苗成活率达30%,育成6厘米以上的梭鱼苗二千尾左右。这些苗经过越冬,到第二年春天,体长达20厘米以上。1972年,经过人工诱导排卵的亲鱼,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和受精,并孵出仔鱼。这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来说,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本文总结了六年来(1967-1972)咸淡水养殖梭鱼人工繁殖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繁殖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这一材料发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37.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12月3~4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水农业2000年学术年会。来自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水农业两大领域的专家们以及长期与科研院校合作并在转化、吸收高新科技成果上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企业家 ,各带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和书面交流论文近70余篇。这次大会是一次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水农业两领域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 ,我国在改造海滩和盐碱荒地方面 ,已从传统的方法发展到充分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养和驯化耐海水、耐盐碱的农作物和植物上…  相似文献   
38.
39.
40.
80年代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是继蛋白质工程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兴领域,被誉为第三代生物技术。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开发海洋的迫切需要,而且表明,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海洋生物技术已经成为高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