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71篇 |
免费 | 17294篇 |
国内免费 | 422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00篇 |
大气科学 | 20715篇 |
地球物理 | 11453篇 |
地质学 | 32258篇 |
海洋学 | 15531篇 |
天文学 | 668篇 |
综合类 | 3942篇 |
自然地理 | 17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277篇 |
2021年 | 525篇 |
2020年 | 1766篇 |
2019年 | 5210篇 |
2018年 | 5420篇 |
2017年 | 5151篇 |
2016年 | 5178篇 |
2015年 | 4567篇 |
2014年 | 3996篇 |
2013年 | 4546篇 |
2012年 | 4287篇 |
2011年 | 4056篇 |
2010年 | 4019篇 |
2009年 | 3352篇 |
2008年 | 2656篇 |
2007年 | 2682篇 |
2006年 | 2330篇 |
2005年 | 2261篇 |
2004年 | 2631篇 |
2003年 | 2381篇 |
2002年 | 2100篇 |
2001年 | 1879篇 |
2000年 | 1518篇 |
1999年 | 1531篇 |
1998年 | 1644篇 |
1997年 | 1711篇 |
1996年 | 1324篇 |
1995年 | 1286篇 |
1994年 | 1153篇 |
1993年 | 1125篇 |
1992年 | 952篇 |
1991年 | 716篇 |
1990年 | 686篇 |
1989年 | 568篇 |
1988年 | 483篇 |
1987年 | 379篇 |
1986年 | 305篇 |
1985年 | 240篇 |
1984年 | 273篇 |
1983年 | 159篇 |
1982年 | 199篇 |
1981年 | 141篇 |
1980年 | 107篇 |
1979年 | 106篇 |
1978年 | 46篇 |
1977年 | 42篇 |
1971年 | 53篇 |
1970年 | 4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汶川地震灾后农田和森林植被恢复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评估5年来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情况,利用逐年机载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星载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开展了灾区农林植被恢复状况监测。在农田恢复监测方面,结合2008年地震发生后以及2013年5月中旬的机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对汶川地震中受损农田的恢复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同时利用GVG(GPS、Video和GIS)农情采样系统的作物种植成数调查结果,分析了灾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灾区1592 ha受损农田,5年后仅有约17.5%得到了恢复和耕种使用。就耕地利用强度而言,重灾区耕地利用率较高,作物种植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森林恢复状况监测方面,对典型区(岷江干旱河谷区和盆周山地区的3个重点区域)采用目视解译方式识别出森林变化,并结合大区域尺度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变化分析,对整个灾区的森林损毁和恢复情况做出评价。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县、什邡市和绵竹市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总体较好,但是一些坡度较大的损毁区、次生灾害频发区的森林尚未恢复,大区域尺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地震重灾区的46381 ha重度损毁森林植被和177025 ha中度损毁森林植被区域,完全恢复的区域占13.52%和25.84%,部分恢复的区域都占到50%。在自然恢复较为困难的区域,如汶川县中部和东北部、都江堰市北部、彭州市北部、什邡市北部、绵竹市北部、安县北部及北川县南部等,需要加强人工干预。遥感监测方法既适用于震后的农田和森林恢复状况动态监测,也适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破坏状况进行应急监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2.
天宫一号超光谱仪红外谱段光谱范围是8.0—10.5 μm,采用红外线列焦平面推扫方式成像.通过实验室定标实验,获得了每个探测元对应的辐射响应系数和响应线性度,并得到每一探测元的动态范围与噪声等效温差,验证了图像输出校正效果,同时,根据定标实验误差来源分析计算了最终的辐射定标误差. 相似文献
83.
高光谱图像经过辐射校正后,消除了探测元的响应差异,能更好地满足专题信息提取的数据要求.利用探测元的列均值、列标准差等统计信息对天宫一号高光谱短波红外数据进行辐射校正检验,并基于GPU CUDA计算模型对均值归一化、矩匹配、相邻列均衡等3种相对辐射校正算法进行了并行计算优化.通过辐射校正计算流程拆分,CPU控制流程逻辑,GPU执行数据级并行计算,并建立CUDA的计算单元与数据单元的映射关系,获得5—7倍的计算加速比,这些辐射校正算法依据图像自身统计信息,且易于进行并行计算优化,满足实时校正的处理时效要求,为未来高光谱数据在轨实时辐射校正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4.
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边探测为中、高层大气探测,主要针对海拔约10—100 km的大气层进行观测,与垂直观测相比,具有更高的垂直分辨率。亚毫米波(0.1—1.0 mm或300 GHz—3 THz)临边探测对臭氧层的大气环保监控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析比较了Odin/SMR、EOS AURA/MLS、JEM/SMILES、MASTER与SOPRANO这5个亚毫米波临边探测仪的特性,并介绍了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大气反演系统中的正向模型与反向模型。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器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及较宽的波段宽度,其光谱分辨率能达到1 MHz甚至1 MHz以下,波段宽度能达到几个GHz。另外,大气中的许多分子在亚毫米波波段有特征吸收线,可以反演许多痕量气体垂直廓线。在亚毫米波临边探测下,可以获得氯族成分及BrO的廓线数据。HCl、ClO等氯族成分的反演误差可以小于10%,但BrO的反演误差达50%以上。亚毫米波临边探测的正向模型需要考虑云的多次散射;5个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器的反演算法均采用基于高斯-牛顿或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的最优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85.
86.
高灵敏度机载L波段微波辐射计探测海表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盐度是研究大洋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L波段(1400-1427MHz)微波辐射计是进行海水盐度遥感的最有效工具.在该频段内,微波辐射亮度温度对海水盐度变化的灵敏度为0.5K/psu,而用于海洋研究的盐度分辨率为0.1-0.2psu,要求微波辐射计的灵敏度优于0.1K.高灵敏度机载L波段微波辐射计,应用数字增益波动自动补偿和温度补偿技术,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并采用高效的滤波技术有效地抑制了全球定位信号(GPS)对接收机的干扰,灵敏度达到0.08K.进行了多次航空和海上对比遥感试验,获得了分辨率优于0.2psu、误差精度0.42psu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7.
风云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地理定位软件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适应风云气象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地理定位要求,在研究和比较分析现有环境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地理定位方法,尤其对其中关键的轨道计算模型进行对比研究之后,我们使用变阶变步长多步卫星轨道数值计算模型(DE/DEABM)进行气象卫星轨道计算,研制开发了新一代卫星轨道计算及遥感数据地理定位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中卫星轨道数值积分计算模型包含了多项摄动因素计算,特别是对低轨卫星影响较大的因素,其中地球的球形引力项使用了高精度高阶EGM-96地球引力场模型,提高了非球形引力摄动计算精度,另外还考虑了太阳、月亮引力项,辐射光压摄动和大气摄动因素,使得轨道计算精度大大提高.在遥感数据定位算法开发工作中,以中国2002年5月发射的风云1号D星10通道扫描辐射计和计划2008年上半年发射的风云3号A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等遥感仪器为对象,比较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探测器、焦平面、主光学系统和扫描镜等遥感仪器几大关键部件的光学几何关系,提高了坐标转换系统计算精度.经过对风云1号D星多天逐日的轨道计算和定位计算试验,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24h风云1号D星轨道计算卫星矢径精度可达到几十厘米至几十米,较原来平根数分析解方法1000m左右精度有显著量级的提高.同时,风云1号D星遥感数据地理定位精度达到星下点1个像元. 相似文献
88.
汶川地震灾区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与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纠正、配准及可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论文设计无人机影像获取及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包括航迹规划、无人机影像获取、影像预处理及三维可视化4个子系统;讨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无人机影像配准、无人机影像的空间索引管理、基于四叉树的影像金字塔及细节层次模型等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的虚拟地理环境数字地球平台(VGE-3DGJobeEanh),构建了汶川地震应急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管理系统,在"5·12"汶川地震的救援与次生灾害应急中进行了实践应用.同时该系统可继续服务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信息共享管理、发布以及空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9.
90.
Accuracy assessment of lidar-deriv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espite the relatively high cost of airborne lidar-deriv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such products are usually presented without a satisfactory associated estimate of accuracy. For the most part, DEM accuracy estimates are typically provided by comparing lidar heights against a finite sample of check point coordinates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of higher accuracy, supposing a norm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rived height differences or erro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vertical accuracy of lidar DEMs using confidence intervals constructed from a finite sample of errors computed at check points.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has been tested where no particular error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making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especially applicable to non-normal error distributions of the type usually found in DEMs derived from lida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n 18 vertical error data-sets. Fifteen of these data-sets were computed from original lidar data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Working Group III/3, using their respective filtered reference data as ground truth. The three remaining data-sets were provid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s Airborne Research and Survey Facility lidar system, together with check points acquired using high precision kinematic GPS. The results proved promising, the proposed models reproducing the statistical behaviour of vertical errors of lidar using a favourable number of check points, even in the cases of data-sets with non-normally distributed residuals. This research can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step towar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trol of lidar-derived DE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