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17篇 |
免费 | 3530篇 |
国内免费 | 57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68篇 |
大气科学 | 2272篇 |
地球物理 | 3068篇 |
地质学 | 10772篇 |
海洋学 | 2758篇 |
天文学 | 309篇 |
综合类 | 1253篇 |
自然地理 | 18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5篇 |
2023年 | 512篇 |
2022年 | 961篇 |
2021年 | 1149篇 |
2020年 | 1006篇 |
2019年 | 1112篇 |
2018年 | 1031篇 |
2017年 | 951篇 |
2016年 | 1004篇 |
2015年 | 1095篇 |
2014年 | 1121篇 |
2013年 | 1277篇 |
2012年 | 1415篇 |
2011年 | 1315篇 |
2010年 | 1307篇 |
2009年 | 1311篇 |
2008年 | 1350篇 |
2007年 | 1163篇 |
2006年 | 1062篇 |
2005年 | 912篇 |
2004年 | 703篇 |
2003年 | 517篇 |
2002年 | 506篇 |
2001年 | 507篇 |
2000年 | 366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5篇 |
1969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2.
在贵州重冰区3个气象站和海拔2500m的梅花山野外观测点开展了3a冬季的导线覆冰自动观测实验,利用观测实验获取的大量连续覆冰过程数据,对导线覆冰重量及其气象条件逐小时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一次完整的连续导线覆冰过程包括覆冰开始、增长、维持、减弱、消融到结束五个不同的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的覆冰过程中间可能出现间断,而覆冰增长、维持、减弱几个阶段可能重复交替出现.覆冰过程开始一般以气温下降到0℃以下且相对湿度90%以上为标志,当出现浓雾或降水时覆冰出现增长,当既无降水也无雾时覆冰进入维持阶段;整个覆冰过程中温度均低于0℃且维持很高的湿度,中途若温度上升且无雾和降水则覆冰有明显减弱,当气温稳定上升到0℃以上同时湿度下降时覆冰过程结束.覆冰过程的开始和增长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覆冰的消融和结束则十分迅速.在气象站观测到的覆冰以雨雾混合冻结为主,降水对覆冰过程的开始和增长有重要作用,而在梅花山野外观测到的多为雾凇覆冰,降水对覆冰的作用不如地势较低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Neolithic/Aeneolithic implements made from high‐pressure metabasites: jadeites and eclogites. As such rocks are unknown in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mountain system, we presume distant source areas for the described raw material types. We present the morphology,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petrographic research (microprobe analyses of rock‐forming minerals) on implements made from these raw materials found at two sites in the Slovak Republic. We propose that the raw materials of these implements crop out hundreds of kilometers from the sites on which they were discovered. © 2005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东南部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林西县北西的转山子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5.6±0.9Ma,该岩体与内蒙古东南部的龙头山和建设屯岩体共同构成一条大致平行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的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上述早三叠世岩体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均小于1.1,属于偏铝质或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其中,转山子岩体轻重稀土分馏较弱,含有较低的Sr含量(400×10-6),显示经典岛弧岩石的特征;建设屯岩体具有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以及较高的Sr含量(400×10-6),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龙头山岩体的轻重稀土分馏特征和Sr的含量总体介于前两者之间。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上述三个岩体都具有正的εHf(t)值。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起源于不同深度的新生下地壳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综合考虑区域地层和岩浆岩资料,本文认为该花岗岩带与区域上同时代的镁铁质火山岩共同形成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与伸展有关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与向南俯冲的古亚洲洋板块在早三叠世的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997.
998.
GAO Can HU Yaoqiang ZHANG Huifang YE Xiushen LI Quan LIU Haining WU Zhijia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4,88(Z1):313-314
正Iodine and iodine compounds are widely applied in medicaments,dyes,energy materials,food additives etc.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odine resourc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A large amount of iodide is 相似文献
999.
基体效应是化学分析中常见的干扰之一,但对其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在碱溶酸处理直接用ICP-OES法测定钇和锆的分析中,大量基体进入测定溶液,致使测定结果偏低.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测定结果和基体组分含量进行处理,求得了测定误差的一些模型,以评价这类基体效应,并校正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Jin Li Suo‐han Tang Xiang‐kun Zhu Zhi‐hong Li Shi‐Zhen Li Bin Yan Yue Wang Jian Sun Yao Shi Aiguo Dong Nick S. Belshaw Xingchao Zhang Sheng‐ao Liu Ji‐hua Liu Deli Wang Shao‐yong Jiang KeJun Hou Anthony S. Cohen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019,43(1):163-175
Iron, Cu and Zn stable isotope systems are applied in constraining a variety of ge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Secondary reference material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CAGS),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participating laboratories, comprising three solutions (CAGS‐Fe, CAGS‐Cu and CAGS‐Zn) and one basalt (CAGS‐Basalt). These materials exhibit sufficient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 for application in Fe, Cu and Zn isotopic ratio determinations. Reference values were determined by inter‐laboratory analytical comparisons involving up to eight participating laboratories employing MC‐ICP‐MS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unweighted means of submitted results.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reported in per mil notation, based on reference materials IRMM‐014 for Fe, NIST SRM 976 for Cu and IRMM‐3702 for Zn. Respective reference values of CAGS‐Fe, CAGS‐Cu and CAGS‐Zn solutions are as follows: δ56Fe = 0.83 ± 0.07 and δ57Fe = 1.20 ± 0.13, δ65Cu = 0.57 ± 0.06, and δ66Zn = ?0.79 ± 0.12 and δ68Zn = ?1.65 ± 0.24, respectively. Those of CAGS‐Basalt are δ56Fe = 0.15 ± 0.07, δ57Fe = 0.22 ± 0.10, δ65Cu = 0.12 ± 0.08, δ66Zn = 0.17 ± 0.13, and δ68Zn = 0.34 ± 0.26 (2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