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31.
小参数展开法解圆柱扭转的有限位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谨平 《地球科学》1990,15(5):572-580
  相似文献   
132.
The “earthquake nucle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cceleration is a property of the nucleation phase and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earthquake instability too. If the acceleration property of this nucleating process is described by the equation dΘ/dt=C/(t ft) n , the process can be summarized briefly that the rate of cumulative seismic releas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nverse power of the remaining time to failure.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the foreshock sequence of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 withM S7.3, was analysed backward. It is stated clearly that the time-to-failure and magnitude of the mainshock can be predicted successfully if the coefficientr 2 attains to the maximum. In the estimation of mainshock time, the error can generally be less than, or far less than, one-half the remaining time between the time of the last used data point and the mainshock. Contribution No. 95A0024,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SB, China. This study is the "Eighth-Five" contract project ofSSB.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1209"苏拉"台风后部暴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用WRF模式进行地形模拟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苏拉"后部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层流场的汇合促进暴雨区上升运动的发展,超低空偏南风急流为暴雨区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急流在强降水发生前增强北推;陆地摩擦使近岸一带生成风速辐合线(岸风锋)是触发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其强弱对暴雨强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  左倩媚  张道军  朱继田  姚哲 《海洋学报》2016,38(11):117-124
在利用钻井和岩心资料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级较细且分选好,成熟度较高。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普遍为中孔细喉型。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特高孔、中渗-特高渗的特征。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黄流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深水浊流沉积的水道砂岩是发育优质储层的前提,同时中央峡谷特殊的水深和温压条件是影响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海水深度大,而实际地层埋深浅,储层总体处于低温常压环境中,以致成岩作用程度普遍不强,但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物性的内在差异仍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中央峡谷自西向东,水深增加,实际地层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减弱,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总体上峡谷东部气层含气饱和度也较西部高。  相似文献   
135.
136.
热带东风中经向扰动与纬向扰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非线性的动量方程,利用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探讨由经向扰动与纬向扰动相互作用在热带东风中所造成的一类正压不稳定。分析表明:在零级近似下,给出了两个扰动传播的频率表达式,在一级近似下,得到了两个零级扰动振幅的解析表达式。鉴于方程中散度项的存在,当不同尺度的三个波相作用而发生共振时,仅总动能守恒,而总位拟能不守恒,这一点与无辐散大气的结论不同。两种扰动动能相互转换的机制则是涡度场与散度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7.
-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induced by sea-bottom friction on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 water wave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with the parabolic equation method. The presen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factor formula adopted in this paper is of higher numerical accuracy than that introduced by Dalrymphe (1984), and it can be used to compute wave propagation over large open areas.  相似文献   
138.
论述平均海平面、海面、潮面、平均潮面和海拔的概念、定义。提出研究平均海平面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尚待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给出国内外的若干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9.
阿拉善地块北缘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广阔的伸展盆地体系,其形成可能与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本文首次在阿拉善地块西北缘北大山陶来地区识别出一套晚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对其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从而为该地区陆内伸展提供岩浆作用方面的证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北大山陶来地区角闪辉长岩形成时代为155.7±4.6Ma(MSWD=1.5),即晚侏罗世。角闪辉长岩显示出高铝基性岩的地化特征,如低SiO 2(48.0%~52.5%),高Al 2O 3(15.3%~18.2%)、MgO(8.78%~10.6%)和CaO(12.8%~16.7%)。此外,它们还显示出高的Mg#(72~82)、Cr(295×10^(-6)~960×10^(-6))和Ni(97.4×10^(-6)~186×10^(-6)),N-MORB型和平坦的HREE配分形式、Eu正异常,较高的Nb/La比值,这些都表明其可能为软流圈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原始岩浆与壳幔过渡带中含斜长石堆晶岩相互作用后分离结晶的产物。富铝和富钙源区以及岩浆中高的水含量抑制斜长石早期成核与生长共同控制了高铝角闪辉长岩的形成。辉长岩表现出N-MORB型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板内成因岩浆锆石特征(高Nb/Hf及低Hf/Th、Th/Nb),均揭示了阿拉善西北缘陶来地区晚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板内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在古亚洲洋最终碰撞闭合后伸展基础上,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古太平洋俯冲后撤叠加作用引发了岩石圈伸展,并沿中亚造山带南缘多个古生代缝合带产出了194~124Ma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相似文献   
140.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 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与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MJO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外强迫,包括欧亚大陆春季积雪、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此外,去趋势偏-交叉相关分析统计方法能够分析东亚夏季风多因子和多时间尺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述、造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