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0篇
  免费   2711篇
  国内免费   3937篇
测绘学   1082篇
大气科学   3411篇
地球物理   3338篇
地质学   7342篇
海洋学   1664篇
天文学   662篇
综合类   1378篇
自然地理   1631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856篇
  2020年   674篇
  2019年   702篇
  2018年   834篇
  2017年   764篇
  2016年   847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837篇
  2013年   844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815篇
  2009年   765篇
  2008年   733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471篇
  1999年   609篇
  1998年   562篇
  1997年   561篇
  1996年   502篇
  1995年   423篇
  1994年   397篇
  1993年   291篇
  1992年   251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128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58年   1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生物制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世界上利用的能源90%以上都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随着人类不断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它将会逐渐枯竭, 且其燃烧形成的产物(如CO2和SO2等)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和酸雨), 也有害于人类健康。因此, 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为满足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们必须寻找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氢能将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氢能具有许多优点:①氢能燃烧时只生成水, 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甚至连CO2也不会产生, 实现真正的“零污染” 和“零排放”;②氢能的能量密度高, 放热高达122 kJ/g, 是焦炭放热的4.5倍, 汽油的2.68倍;③氢能可经济有效的输送和储存, 可以利用已有的天然气管道输送, 输送成本低, 甚至优于输电, 因为输送氢能不会产生如电能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损耗;氢能的存储也比较简便, 其中储氢合金材料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储氢方法, 该方法储氢能力强、运输方便、操作容易, 且安全可靠。在利用储氢合金进行储氢时, 还可用以进行制冷或采暖(Kulkova et al., 2006), 因为储氢材料在吸氢时放热, 在放氢时吸热。正因为氢能具有如此多的优点, 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开始对制氢技术高度关注, 如主要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对开发以氢能作为燃料的汽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宝马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以氢能为能源的汽车, 宝马公司现在已拥有了时速达240km的氢能汽车(Munro,2003)。同时, 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对氢能的制备方法、制氢机制以及提高产氢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2.
The natural human female hormones oestrone and 17β-oestradiol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isruption of endocrine systems in some wildlife adjacent to sewage effluents. The sorption behaviour of these two compounds under estuarine conditions was studied by spiking either 2.55 μg of oestrone or 2.65 μg of 17β-oestradiol in kinetic experiments. In equilibrium experiments, 3 ng of oestrone or 3.2 ng of 17β-oestradiol was added in each of the centrifuge tubes. Sorption onto sediment particles was relatively slow, with sorption equilibrium being reached in about 70 and 170 h for oestrone and 17β-oestradiol,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n sorption were studied including salinity,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C), the presence of a third phase, particle size and, also,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salinity did not induce an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orption of 17β-oestradiol, it did statistically enhance the sorption of oestrone, and a salting constant of 0.3 l mol−1 was derived.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for both compound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 phenomenon tha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and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colloids (which could enhance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true partition coefficients for sediment particles (Kptrue) and colloidal particles (Kctrue)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a Kptrue value of 141 and 102 ml g−1 was obtained for oestrone and 17β-oestradiol,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Kctrue values for oestrone (222×102 ml g−1) and 17β-oestradiol (135×102 ml g−1) were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eir respective Kptrue values, suggesting that the colloidal particles a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sorbents for natural oestrogens than sediment particles.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wer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partition coefficients due to the str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wo compounds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contents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SSAs). The presence of a surfactant was shown to reduce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wo compounds, although its concentrations being use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normally found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通过研究区5个钻孔松散沉积岩心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获知布容与松山极性带的界线,南黄海和陆区北部位于80.0—99.5m。陆区的南部此界线于270.4m深处。松山和高斯极性带的界线,海区未揭露到,其沉积起始时间都小于1.7Ma。而陆区的南、北部分别位于117m和328.2m。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带的界线,陆区北部为140m,而南部区为460.15m。沉积起始时间为3.4Ma。吉尔伯特底界仅北部陆区所揭示,为190.5m。松散沉积层与下伏白垩纪(?)石灰岩接触面位于400.35m,沉积起始时间约17.0Ma。  相似文献   
104.
根据Taylor的湍流扩散理论和Hay、Pasquill提出的拉格朗日流和欧拉流的相关函数的相似性,用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域的实测资料,按四种不同方案计算出该海域的水平扩散系数和谱密度分布。指出:该海区潮流扩散系数主要受潮流的影响,其分布特征与潮流的分布基本一致,所求的水平扩散系数主要是由周期性的潮运动给予潮流扰动所致。方案4是通过富氏变换滤波消去了周期性潮流扰动,本方案计算的水平扩散系数是由周期为6h以下的小尺度涡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05.
提出一种合成Methomyl的改良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对常压反应的优宜条件作了系统研究,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6.
呼伦湖的近期扩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近20多年湖泊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由湖盆内径流补给量的丰枯决定。进一步分析揭示,呼伦湖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本世纪以来随气温升高,随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增加导致入湖径流量,湖水位上升,呼伦湖本世纪以来的扩张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他内陆湖泊的变化一致,但这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内陆干旱或半干旱区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成为这一地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07.
应用勘探层分析及石油资源专家系统对XH凹陷下第三系勘探目的层的三个勘探层烃资源量作出了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凹陷内各勘探层,尤其是渐新统勘探层,烃资源量相当可观。提出在渐新统内的地层圈闭中可进一步作详细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08.
对直接溴化法合成六溴苯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文献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选择适当的摧化剂及其用量,使反应基本上在室温下进行;利用水汽蒸馏法驱除残余溴,可直接得到无色或近乎无色的纯净产物,而勿需进行还原脱溴,且得率较高。提出一种以溴化物形式回收副产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物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研究了黄骅电厂一、二、三期工程的取水特性。结果表明,现有河道只能满足电厂一期工程的取水需求;若将现有河道进行适当开挖,可以满足电厂三期取水需要。  相似文献   
110.
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及单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2年1月-1994年4月,进行超声波处理方法制备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以作为基因工程受体,以及制备单细胞用于固体平板克隆化培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以20kHz频率、15W功率作用30s,可使藻丝体断裂成15.0±1.6个细胞长度;延长作用时间,至2-6个细胞长度时,细胞壁结构遭到破坏,形成部分原生质体;继续作用,可形成少量原生质体和大量单细胞。断裂藻丝体、部分原生质体、单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均可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再生或生长。以一定密度涂布单细胞与原生质体,能够形成彼此分开的单个克隆,可用于筛选及遗传分析。本文提供了一种节省溶菌酶的制备螺旋藻透性体的方法,超声波作用利于外源基因的导入,而涂布培养利于进一步的筛选和形成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