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tential of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 (RVM)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lope stabilit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s presented by the relevance vector le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a kernel‐based Bayesian framework. The six input variables used for the RVM for the prediction of stability slope are density (γ), friction angle (C), friction coefficient (?), slope angle (?r), slope height (H),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ru). Comparison of RVM with some other methods is also presented. RVM has been used to compute the error bar.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learly highlight that the RVM is a robust tool for the prediction of slope stabil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2.
陈忠良  袁峰  李晓晖  张明明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1-2022010001
地质调查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需要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导下,面向非结构化数据开展机器阅读和地质知识的自动提取。地学命名实体和关系联合提取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核心。本文采用基于大规模预训练中文语言模型的BERT—BiLSTM—CRF方法开展岩石描述文本命名实体与关系联合提取。首先,通过收集数字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剖面测量和路线地质观测数据,建立岩石描述语料;然后,在岩石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岩石知识组成,完成岩石知识图谱命名实体与关系的模式设计,标注岩石语料;最后,开展岩石描述语料知识提取的深度学习训练和消融试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大规模预训练中文语言模型(BERT)对岩石描述语料知识提取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推荐的BERT—BiLSTM—CRF模型方法对岩石命名实体与关系联合提取的准确率(F1值)为91.75%,对岩石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F1值)为97.38%。消融试验证明基于BERT的词嵌入层对岩石描述知识提取的性能提升影响显著,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层(BiLSTM Layer)能提升实体关系联合提取性能。  相似文献   
73.
高中亮  李洪博  张丽丽  陈兆明  吴哲  吴婷婷  马云杰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1-2022112001
潜山储层的裂缝发育预测是勘探开发领域一个技术难题。目前多采用地震刻画、地震属性提取、周边钻井资料揭示以及岩芯观察等方法对地下裂缝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但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等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珠江口盆地惠州26构造裂缝发育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预测流程。该方法首先采用断层生长连接分析结合演化史建立合适的几何模型和数理模型,通过给定力学参数和边界条件,模拟裂缝主要形成期文昌期、恩平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最终通过对张应力和剪应力大小及分布的分析来预测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模拟结果显示,文昌期裂缝强烈发育区位于F2断层西段和F1断层西段,在惠州26构造处,构造的高部位裂缝发育强度较强,在4井位置裂缝发育较弱,在7井位置发育较好的裂缝。恩平期受应力方向和大小的改变影响,主要的裂缝发育区集中在F2断层下盘惠州26构造高部位。将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进行比较,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较一致,印证了该方法在古潜山裂缝预测中的实用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不仅能够恢复构造裂缝形成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对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及发育程度进行预测,为裂缝型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4.
尘卷风是近地面气层中的小旋风,使沙尘或其他细小物体随风卷起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2011年10月27日11时10分和2015年9月13日11时12分发生于上海地区的两次强尘卷风天气过程(北京时,下同)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两次尘卷风均发生在温室大棚区,其下垫面性质和干旱区裸露地面和水泥沥青城市地面极不相同,因此了解其发生原因很有必要。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温度对数压力图、100 m以下5层铁塔风和温度、微波辐射仪以及温室大棚基地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这两次尘卷风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常规探空都未探测到明显的超绝热现象,但在铁塔观测的地表面层温度垂直廓线结合微波辐射仪及自动气象站等资料揭示了尘卷风发生时近地面气层都具备了超绝热条件。尘卷风发生前后10∶00—12∶00的10~70 m温度垂直递减率γ平均达1.58℃/100 m,极大值达2.33℃/100 m,为干绝热递减率的两倍还多。上海地区10座铁塔测风网获得的10、30、50、70 m近地层风场的旋转和辐合特征揭示了尘卷风旋转的角动量来源。通过分析500、700、850 hPa天气形势探讨了有利于发生尘卷风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为尘卷风预报提供参考。最后对这两次尘卷风发生在温室大棚区域而不是自然农田的机理提出了初步看法供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5.
针对矢量数据地图发布,提出移动地图中矢量瓦片的组织方法,阐述了矢量数据的组织与管理、LOD技术和瓦片的构建、矢量瓦片地图的索引和显示.根据矢量数据的特点,确定矢量瓦片构建和存储方式,采用文件分层分级进行存储.  相似文献   
76.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是实验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地震科技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进展,是中国地震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思考与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基于Flex的气象信息网络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的特点和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技术的优势,结合系统建设目标提出了基于Flex的网络GIS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的总体框架, 并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对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数据组织与管理、气象数据转换、地图服务缓存以及基于Flex的地图展现技术等。系统运行结果表明:与传统气象网络GIS相比该系统具有界面元素丰富、交互响应快、大数据量的显示效率大大提高等方面的优势。该系统为气象工作人员、应急气象服务及公众提供了一个实时、快速、基于网络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78.
福建明溪寒塘组地质特征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建明溪北部寒塘地区出露一套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原划分为中-上元古界下峰(岩)组。经1:5万区调和剖面研究,现已查明其空间层位在万全(岩)群之上,并伏于盖洋群之下,其岩石组合,原岩建造与其上覆及下伏岩石地层差异明显,具自身特点,厚度较大,且区内有一定延伸性,因此,作者新创建寒塘组,据其与上覆,下伏地层关系及及取得的930Ma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其时代归属青白口纪,该岩石地层单位的的建立及其时代确定,对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划分,区域对比及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中国还没有开始摆脱封闭或准封闭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地震动态>作为反映地震科学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国际动态的刊物,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地震研究领域的<参考消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海南东方震群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记录的1992年6~8月海南省东方县附近发生的地震震群中的12次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构成每次地震震源参数的主要部分是纯剪切分量.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与主张应力轴,分别落在北西-南东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这种方向性的一致性反映了这些地震具有相似的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