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篇 |
免费 | 178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篇 |
大气科学 | 118篇 |
地球物理 | 154篇 |
地质学 | 180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的矿体特征、矿石组成、围岩蚀变特征分析和论述,以及对矿石的硫、铅同位素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试,结果显示矿石硫同位素834S值变化于-3.91‰-4.42‰,具有深源特征;铅同位素投影在造山带铅附近,模式年龄与区域中酸性岩体基本一致;矿物包裹体爆裂法测温范围在270℃-365℃间,反映成矿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72.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柴北缘东部及周缘侏罗系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笔者等基于柴北缘东段红山、霍布逊及德令哈凹陷侏罗系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地层接触关系追踪、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岩性岩相突变特征分析,同时与中国西北地区其他典型的盆地侏罗系发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西北多个板块的相互作用的构造背景之下,柴北缘东段燕山期构造运动Ⅰ幕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以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较为均一、发育粗碎屑凹陷、每个凹陷内具有幕式沉积充填特征,与中国西北其他盆地对比,此幕构造运动波及面大,但强度较弱,推测与中国西北周边各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伸展作用相关;燕山期构造运动Ⅱ幕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幕构造运动导致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向新的环境转变,以中—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白垩系及晚侏罗统的残缺不全为特征,推测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及Kolyma—Omolon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74.
针对同时估计电离层延迟导致的单频精密单点定位解算秩亏问题,提出了一种附加历元间约束的多历元递推算法。该算法根据无周跳时前后历元模糊度不变的特性,在每一组多历元联合数据解算时,每颗卫星只设置一个模糊度参数,不需要外部先验信息约束即可解决秩亏问题。另外,本文算法同时考虑了参数及观测值之间的时间相关性,采用附加约束的平方根信息滤波对部分参数进行历元间约束,克服多历元算法的病态性,提高了算法的可靠性。试验采用全球分布的15个IGS跟踪站14 d的数据,静态定位精度优于3 cm,仿动态解约为1.5 dm。与同时估计电离层延迟的单频PPP方法相比,收敛速度提高了24%,与双频无电离层组合PPP的收敛速度基本一致,定位精度提高了30%,高程分量定位精度提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5.
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RegEM算法引入GPS坐标时间序列插值中,分别采用模拟不同比例连续缺失数据与实测含缺失数据,比较RegEM与拉格朗日方法、三次样条方法、正交多项式方法的插值效果与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模拟不同比例连续缺失数据,RegEM算法插值效果均优于传统方法,且在大量数据连续缺失的情况下效果最优;对于实测含缺失数据,RegEM方法插值所得序列保留方差最大化效果最好,约为正交多项式方法的1.17倍、三次样条方法的1.38倍。 相似文献
76.
为加深对西藏泽当地区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认识,对西藏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年代学等研究,研究显示: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岩体规模小、岩性稳定,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0.40±0.68)Ma,属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具高硅、富铝、富钾、低钛和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相对富集Rb、K、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5 708~0.706 284,(143Nd/144Nd)i=0.512 689~0.512 716,εNd(t)=2.00~2.51。以上特征表明,位于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由正常岛弧岩浆形成,应为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下俯冲带上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不属于泽当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表明在90 Ma前泽当洋内弧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77.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基本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以及生烃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0.82%,生烃潜量(S1+S2)为5.32 mg/g,为中等烃源岩,平均成熟度(Ro)为1.27%,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Ro=0.5%),晚侏罗世—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Ro=1.0%)。白垩纪末期,有机质热演化进入了高成熟演化阶段(Ro>1.3%)。沙湾凹陷超深层储层经历多期油气充注,油气的多期混合以及断层活动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层位多种相态油气藏共存。研究认识为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78.
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勘探潜力,根据邻区已钻井和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采用断裂几何样式分析及构造恢复方法对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断裂成因、构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及NW(近EW)向断层,其走向、倾向及垂向上的搭接关系主要受区域应力及地层厚度等因素控制,在不同构造部位体现不同的特征。揭示了3个关键期区域构造应力在本区的叠加,即早白垩世(燕山期中期)的拉张,始新世晚期的右行走滑及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拉张。早白垩世发育的基底先存断裂控制了古构造脊的形成,为本区油气横向输导提供必要条件,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发育的贯通式切脊断裂是油气的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活动期是渤海重要的成藏期,预示本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9.
80.
Several stratigraphic breaks and unconformities exist in the Mesoproterozoic success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Geologic character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fve of these unconformities,which have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geological processes,have been studied.The unconformity beneath the Dahongyu Formation is interpreted as a breakup unconformity,representing the time of transition from continental rift to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The unconformities beneath the Gaoyuzhuang and the Yangzhuang forma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sequence of regional eustatic fuctuations,leading to the exposure of highlands in passive margins during low sea-level stands and transgressive deposition on coastal regions during high sea-level stands.The unconformity atop the Tieling Formation might be caused by uplift due to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in a back-arc setting,whereas the uplift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might be attributed to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event.It is assumed that the occurrences of these unconformitie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success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had a close bearing on the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and Rodinia supercontin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