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2篇 |
免费 | 731篇 |
国内免费 | 11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9篇 |
大气科学 | 850篇 |
地球物理 | 990篇 |
地质学 | 1917篇 |
海洋学 | 568篇 |
天文学 | 124篇 |
综合类 | 399篇 |
自然地理 | 5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269篇 |
2021年 | 302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255篇 |
2018年 | 308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291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268篇 |
2013年 | 245篇 |
2012年 | 247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95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7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68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研究宝顶山石窟区造象岩壁风化破坏及渗水危害的作用机理,选择不同类型风化产物进行定期采样监测。本文重点论述了外围岩石和造象岩壁风化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风化产物可溶盐的化学特征及可溶盐类型,以及这些特征的多年变化规律,分析论证了可溶盐不同水化学成因类型的形成特征,为防风化防渗水危害治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2.
鄂东北早元古代沉积变质锰矿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锰矿之一,是由早元古代锰质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后又经风化富集形成工业矿床。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元素和矿物组合复杂,具有独特性。本文研究了各种组分的演变关系和元素集散因素,为锰质碳酸盐岩在高压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及其后表生作用中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73.
酸不溶物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包括湘西)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以及结合本区和处于同一气候带的邻区不同岩类红色风化壳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明显受基岩酸不溶物成分的控制,酸不溶物的风化成熟度越高,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一般也越强。由于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的酸不溶物组成不同,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的风化强度自然存在着差异;(2)风化壳相对于母岩的进一步风化潜力或空间,随着基岩酸不溶物风化成熟度的增大而降低,从而更容易达到风化平衡;(3)在碳酸盐岩风化壳突变的岩-土界面,伴随碳酸盐的充分淋失、酸不溶物的地球化学指标发生了突变。因此,碳酸盐的溶解不但未阻滞和延缓了硅酸盐组分的分解,而且促进其快速风化。(4)在达到高岭石化甚至弱红土化阶段的酸不溶物基础上,发育的风化壳比结晶岩类风化壳具有更高的风化起点,也就表现出更高的风化强度。因此,笼统地把碳酸盐岩风化壳看作是弱于玄武岩及花岗岩等结晶岩类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弱风化类型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74.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源要素,在河口、边缘海的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生态系统动力学。于2013年3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了分级,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未分级和分级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磷形态含量: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碎屑磷和难分解有机磷,讨论了该区域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选择性输运过程和迁移转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在14.0~18.4 μmol/g,其中碎屑磷是其主要成分,占54.5%,其次是有机磷和难分解有机磷,分别占到15.1%和13.1%。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不同,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和难分解有机磷随粒级增加含量逐渐降低,而碎屑磷主要集中在粗粒级(大于32 μm)沉积物中。基于各粒级磷形态的质量分布,发现小于32 μm粒级的沉积物中各磷形态含量从长江口向浙闽沿岸逐渐增加,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而大于32 μm沉积物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体现了不同形态磷的选择性输运。随粒径增大,总有机碳对有机磷比值(TOC/Or-P)先降低后升高,在大粒级沉积物中,TOC/Or-P比值较高主要是因为陆源有机碳贡献较高,而在小粒级沉积物中,主要是由于有机磷的迁移和转化更为活跃,体现了细颗粒物中有机磷相对有机碳的优先分解。本研究表明,从分级的角度可以对河口、边缘海的磷循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5.
76.
鱼田堡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深部突水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鱼田堡煤矿各生产水平、开采区域、开采煤层涌水观测资料,以及水质化验、连通试验等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查明了该矿深部煤层开采的突水水源及突水通道——浅部与采空区融为一体的“地下水库”及深部K3(4#煤层)开采时在煤层顶板以上发育的采动离层裂隙带,为防治矿井深部突水提供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7.
78.
79.
综合运用碎屑岩类分析法、重矿物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戴南组物源具有不稳定性,早、中期物源均来自柘垛低凸起,物源方向由沿东北方向沉积演变为沿南北方向沉积;晚期物源来自西北部的菱塘桥低凸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沉积物为再旋回沉积物,母岩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其源岩主要为花岗岩和中基性火成岩。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联盟庄地区戴南组的沉积相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三角洲的展布受河湖作用及物源供应的影响,早、中、晚期分别呈朵状、朵叶状和伸长状。 相似文献
80.
HUANG Xin ZENG Zhigang CHEN Shuai YIN Xuebo WANG Xiaoyuan MA Yao YANG Baoju RONG Kunbo SHU Yunchao JIANG Tao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15,(2):277-283
Sediment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e South Mid-Atlantic Ridge were studie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 for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s of total fatty acids(TFAs). Approximately 34 fatty acids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chain-lengths ranging from C12 to C30.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FAs(∑TFA) ranged from 7.15 to 30.09 μg g-1 dry sediment, and ∑TFA was weakly correlated with bitumen content(R2 = 0.69). The ∑TFA of samples around hydrothermal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amples away from hydrothermal areas, indicating intense primary production and large biomass in the hydrothermal areas, and suggest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TFA of samp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FA composi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rich in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lacking 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the ratio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ΣTFAs in samples close to the hydrothermal areas, are about 0.8, but for samples far from the hydrothermal areas, they are only about 0.5. Several fatty acids(e.g., a/i C15:0 and C16:1ω7), which are signature biomarkers for sulfur-metabolizing bacteria, show the same distribution trend as ∑TFA of samples,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ty acid content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or hydrothermal communities. The metabolic activities of hydrotherm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those of microorganisms, are likely the main source of fatty acids in samp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