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1篇 |
免费 | 572篇 |
国内免费 | 7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篇 |
大气科学 | 581篇 |
地球物理 | 849篇 |
地质学 | 1614篇 |
海洋学 | 338篇 |
天文学 | 194篇 |
综合类 | 259篇 |
自然地理 | 3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66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61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68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patial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f carbon content in the forests and shrublands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g Zhao Li Xu Qiufeng Wang Jing Tian Xuli Tang Zhiyao Tang Zongqiang Xie Nianpeng He Guirui 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8,28(6):791-801
Leaf carbon content (LCC) is widely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estimating ecosystem carbon (C) storage, as well as for investigating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veget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at a large scale.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dataset collected from forests (5119 plots) and shrublands (2564 plots) in China, 2011–2015. The plots were sampled following a consistent protocol, and we used the data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CC at three scales: plot scale, eco-region scale (n = 24), and eco-region scale (n = 8). The average LCC of forests and shrublands combined was 45.3%, with the LCC of forests (45.5%) being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rublands (44.9%). Forest LCC ranged from 40.2% to 51.2% throughout the 24 eco-regions, while that of shrublands ranged from 35% to 50.1%. Forest LCC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nd longitude, whereas shrubland LCC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bu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ongitude. The LCC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CC in the forests and shrublands at different scales based on field-measured data, providing a reference (or standard) for estimating carbon storage in veget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02.
103.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稳定.利用Poisson模型、Lognormal模型、BPT模型三种概率模型计算获得未来50a强震发震概率分别是:6.32%、0.08%、0.05%;三种模型分别取权重0.28、0.36、0.36,获得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未来50a特征地震发震概率为1.82%. 相似文献
104.
105.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107.
Integrated indicators-based grad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mountainous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AO Jing'an WEI Chaofu XIE Deti ZHOU Yan 《山地科学学报》2006,3(3):259-270
1 Introduction The grad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to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of natural and economic prop-erties of land (Feng et al. 2004). I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use and …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