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988篇 |
免费 | 8783篇 |
国内免费 | 108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96篇 |
大气科学 | 8305篇 |
地球物理 | 12004篇 |
地质学 | 23000篇 |
海洋学 | 5987篇 |
天文学 | 2212篇 |
综合类 | 4367篇 |
自然地理 | 56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7篇 |
2023年 | 796篇 |
2022年 | 1986篇 |
2021年 | 2364篇 |
2020年 | 1917篇 |
2019年 | 2384篇 |
2018年 | 2529篇 |
2017年 | 2465篇 |
2016年 | 2801篇 |
2015年 | 2619篇 |
2014年 | 2971篇 |
2013年 | 3066篇 |
2012年 | 2947篇 |
2011年 | 2989篇 |
2010年 | 3116篇 |
2009年 | 2798篇 |
2008年 | 2745篇 |
2007年 | 2463篇 |
2006年 | 2063篇 |
2005年 | 1885篇 |
2004年 | 1471篇 |
2003年 | 1468篇 |
2002年 | 1545篇 |
2001年 | 1515篇 |
2000年 | 1517篇 |
1999年 | 1714篇 |
1998年 | 1313篇 |
1997年 | 1239篇 |
1996年 | 1115篇 |
1995年 | 985篇 |
1994年 | 852篇 |
1993年 | 764篇 |
1992年 | 597篇 |
1991年 | 486篇 |
1990年 | 350篇 |
1989年 | 331篇 |
1988年 | 290篇 |
1987年 | 155篇 |
1986年 | 155篇 |
1985年 | 100篇 |
1984年 | 103篇 |
1983年 | 78篇 |
1982年 | 66篇 |
1981年 | 63篇 |
1980年 | 47篇 |
1979年 | 39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1篇 |
1958年 | 32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天然铁(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天然铁的(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140目)的情况下,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没有规律性。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量增加,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Freundlich型和Temkin型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242.
243.
提高信息的共享与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迈向信息社会与服务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并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在对国外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体会和意见。 相似文献
244.
铜山—石砀山铜钼矿位于江苏宁镇山脉中段龙潭—仓头背斜南翼,矿体主体受接触带构造控制。以往地质工作缺少深部研究,对物化探异常再解释工作不够,物探方法找矿专属性研究不细致,综合研究程度较浅。综合分析铜山—石砀山地区地质、物性资料,采用1∶2 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物探技术,圈定地磁异常8个(C1—C8),推断由2个磁性地质体、8个矽卡岩体引起。择优对C2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研究认为该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低阻过渡带部位的磁异常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即该区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部位具有含铜钼磁铁矿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对比分析研究区及周边找矿信息,认为铜山—石砀山地区找矿深部有潜力,外围有远景。 相似文献
245.
Y.-C. Li 《国际地质力学数值与分析法杂志》1999,23(3):187-215
In the technology of oil recovery, oil production rate can be increased by generation of a vertical conductive fracture adjacent to the well-bore. In this paper the seepage flow and isothermal deformation in both the oil formation and the fracture are studied by modelling the formation as a two-dimensional infinite poroelastic medium and the conductive fracture as a one-dimensional poroelastic material, saturated by a one-phase compressible fluid. The plane strain condition is employed. Solutions for a growing conductive fracture and a stationary conductive fracture in the infinite medium are obtained by mean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a variational principle for the formation which can impos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 fracture. Infinite elements are used outside the finite element domain.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jection rate, the applied pressure and the crack mouth opening displacement at the well-bore oscillate during the propagation of the conductive fracture. The production rate of a well with the conductive fracture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well without the conductive fracture. Finally,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for the conductive fracture is presente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46.
桶形基础沉贯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桶形基础采用负压沉贯法施工,其贯入阻力与压桩,打桩等施工方法显著不同。本文介绍了在粉土和粉质粘土地层中的一组模型试验情况,认为负压法施工可显著降低粉土的抗贯阻力,但在粉质粘土中减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7.
就如何利用数据库,结合Java、XML等手段对震源参数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给出了一些在一个实际系统中实现了的例子。 相似文献
248.
249.
为研究钢筋砼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性能 ,对其中的摩擦耗能器单元和框架杆单元的单元刚度和力学模型做了分析。钢筋砼摩擦耗能支撑单元由支撑杆单元和钢板—橡胶摩擦耗能器单元组成 ,支撑单元可取空间杆单元 ,摩擦耗能器单元为平面应力矩形单元。摩擦耗能器单元的剪切恢复力曲线为理想的弹塑性曲线 ,根据耗能器单元的力学模型 ,可确定其在每一时刻的刚度 ;框架结构空间杆单元的恢复力模型采用双线型模型 ,根据杆单元的力学模型 ,可确定其在每一时刻的刚度。并利用所编制的程序对十层单榀两跨空间普通框架和摩擦耗能支撑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进行了弹塑性反应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耗能支撑框架的顶层最大位移明显小于普通框架 相似文献
250.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perturbation solution of the non-linear Boussinesq equation for one-dimensional tidal groundwater flow in a coastal unconfined aquifer. Built upon the work of Parlange et al. [Parlange, J.-Y., Stagnitti, F., Starr, J.L., Braddock, R.D., 1984. Free-surface flow in porous media and periodic solution of the shallow-flow approximation, J. Hydrol., 70, 251–263], the solution adopts a new perturbation parameter that is by definition less than unit, and thus is applicable to a wider range of physic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constraint of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 This approach avoids a secular term in the third-order perturbation equation of Parlange et al. (1984), enabling the derivation of the third- and higher-order solu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a numerical (“exact”) solution, the new perturbation solution is shown to be slightly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of Parlange et al. (1984) with the second-order approximation. The obtained third-order solution exhibits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in accuracy. In relatively simple analytical forms, the present perturbation solution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in as modeled by the non-linear Boussinesq equation coastal unconfined aquif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