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利用2005-2016年青海高原地面观测、灾情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致灾性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主要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以及混合类四种,集中分布于高原东部。(2)地形对致灾性对流的落区、频次和强度起关键作用。雷暴多产生于山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主要产生在迎风坡、河谷和地势较开阔的低地。其中,青东农区以混合类和冰雹居多,青南牧区以混合类居多,环湖与祁连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以短时强降水居多。(3)近12 a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整体呈波动式减少,2005-2010年(前期)致灾性对流日数和次数较多,2011-2016年(后期)显著减少,但不同类型年际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其中,冰雹和雷暴日数前期较大,后期显著减少;混合类和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前者年际波动幅度较后者大。(4)致灾性对流主要产生于5-9月,各类型均呈现典型的单峰型月分布,混合类和冰雹日数及次数的峰值均在8月,雷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均在6月,而短时强降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分别在8月、7月。(5)致灾性对流集中产生于13:00至次日01:00,高峰时段(16:00-20:00)以冰雹和混合类居多,而夜间时段以短时强降水居多。  相似文献   
12.
营养盐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分析Si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影响,探讨了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本文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的过程,营养盐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变化和其集群结构改变的机制,确定了营养盐硅和水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危及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本文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工程海藻培育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4.
The trends of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and seasonal change of heavy metal Pb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sampling in Jiaozhou Bay in 1979,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1990'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urce of Pb in the bay was from wastewater and sewage in the east of Jiaozhou Bay from ocean vessels. Pb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spring and lower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remained stable through sedimentation in the bottom layer.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was good in 1970's. Compar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of 1995-1999, Pb pollution had become serious. Therefore,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the bay from Pb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5.
锰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振辉 《岩矿测试》1991,10(1):56-59
本文就催化动力学测定锰的概况作一介绍,引用直接有关的原始文献60篇。  相似文献   
16.
TRMM卫星测雨雷达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王振会 《气象科学》2001,21(4):491-500
热带降水测量卫星测雨雷达(TRMM-PR)是第一部星载测雨雷达。卫星于1997年11月28日成功发射,其测雨雷达经过在轨测试定标之后,已向地面发回大量的雷达观测信息。本文主要根据1999年7月如开的第29届雷达气象国际会议的文集和作者所看到的其它文献资料,简要介绍该卫星、星载测雨雷达及其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葛宁洁  柏林等 《地质论评》2001,47(2):184-187
大别造山带白马尖花岗岩体属燕山期侵入岩,为中生代大别山区岩浆活动的产物,为碰撞后花岗岩,锶,钕,同位素数据及稀土元素数据表明,白马尖花岗岩体为壳幔混合型,1.2-1.7Ga的钕模式年龄为其源岩的平均地壳存留年龄,北大别花岗岩类岩石的物质来源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Visual C 以及Access技术,实现了模块化的公路路产管理系统,阐明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讨论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以气温、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等4个代表性气象要素为例,提出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数据质量控制程序的改进方案.在遵循向下兼容性、低运算量等要求下,改进设计在现有自动气象站采集器软件整体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20.
The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capacity (PRC), as a new concept regarding chlorophyll-a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P) is described. PRC is different from PP, carbon assimilation number (CAN) or photosynthetic rate ( P^B ) . PRC quantifies phytoplankton growth with a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data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China, collected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RC in Jiaozhou Ba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cycles and trends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Jiaozhou Bay; and to develop a corresponding dynamic model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vs. PRC. Simulation curves showed that seawater temperature has a dual function of limiting and enhancing PRC. PRC‘s periodicity and fluctu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eawater temperature. Nutrient silicon in Jiaozhou Bay satisfies phytoplankton growth from June 7 to November 3. When nutrients N, P and Si satisfy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solar irradiation is sufficient, the PRC would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Moreover, the result quantitatively explains the scenario of one-peak or two-peak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and also quantitatively elucidat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one- or two-peak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marine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