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55篇 |
免费 | 2000篇 |
国内免费 | 31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38篇 |
大气科学 | 1585篇 |
地球物理 | 2408篇 |
地质学 | 5882篇 |
海洋学 | 1766篇 |
天文学 | 290篇 |
综合类 | 948篇 |
自然地理 | 12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309篇 |
2022年 | 601篇 |
2021年 | 703篇 |
2020年 | 537篇 |
2019年 | 665篇 |
2018年 | 680篇 |
2017年 | 660篇 |
2016年 | 707篇 |
2015年 | 653篇 |
2014年 | 735篇 |
2013年 | 734篇 |
2012年 | 775篇 |
2011年 | 760篇 |
2010年 | 801篇 |
2009年 | 689篇 |
2008年 | 649篇 |
2007年 | 556篇 |
2006年 | 493篇 |
2005年 | 390篇 |
2004年 | 326篇 |
2003年 | 298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354篇 |
2000年 | 266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185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32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地震剖面中的绕射点反应地下断层、尖灭、溶洞等不连续体的位置信息,因此绕射波对于实现小尺度构造的精细成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逆时偏移的绕射波成像方案包括乘法成像条件法和倾角域拾取法.乘法成像条件利用正\负倾角构造剖面相乘实现绕射点的定位,倾角域拾取法则根据绕射波能量在角度域的特征进行拾取.其中,通过Hilbert变换和伴随波场的延拓可以实现波场的方向分解,从而实现单一倾向构造的成像并改善倾角道集的质量.本文也对无需方向分解的正\负倾角构造成像公式进行了推导.逆时偏移作为一种全波成像方法,所得剖面本身包含绕射点信息,因此本文通过图像处理方法提取绕射点位置.这一方法具有成本低、扩展性强、可对剖面做局部化处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7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是人口空间分布最直观的表现。以1982-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指标,结合人口增减变化分级、人口商度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近30年来,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总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人口空间分布日益不均衡,区域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南北、东西差异;人口增加是主要特征,人口集聚效应凸显,人口增加地区的县域单元比例在80%以上,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人口减少只是零星分布,人口减少地区的县域单元比例占不到20%;人口流动比较频繁,以人口流入为主,主要流向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市辖区,人口流出地区仅是散落分布在张家口和承德的山区贫困县域;无论从静态人口指标还是动态人口分析方法,都表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地域集疏特征十分明显,已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其他地市(县域)人口分别向外依次扩展的人口多中心分布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73.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爆是地下岩石开挖中的一种工程灾害现象,是岩体结构发生破坏时,由于内部储存的弹性能释放并转换为动能而造成动力形式的破坏。岩爆破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岩体在应力峰值前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紧密相关。另外,施工中开挖速度引起的加载速率的变化也会对岩爆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以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为基础分析岩爆破坏过程。分析中采用的模型考虑了岩石峰值后应力-应变特性及加载速率的影响。运用数值方法对岩石洞室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对岩体破坏的发生及弹性能释放过程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岩体洞室开挖过程中岩石破坏由岩体表面向岩体内部发展,岩石的弹性能释放率也随着破坏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分析结果还显示,岩体破坏时的弹性能释放速率会随着开挖速率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4.
Norbert I. Kömle Hui Bing Wen Jie Feng Roman Wawrzaszek Erika S. Hütter Ping He Wojciech Marczewski Borys Dabrowski Kathrin Schröer Tilman Spohn 《Acta Geotechnica》2007,2(2):127-138
A seri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for various materials was performed in a large climate chamber. The size of
the chamber allowed the prepara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samples in a controlled thermal environment. Three types of thermal
sensors were used: (1) two needle probes; (2) a grid of temperature sensors, evenly distributed inside the sample; (3) two
additional thermal probes, which were simplified versions of an instrument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measur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ice/dust mixture expected to exist at the surface of a comet nucleus. They consist of a series of individual temperature
sensors integrated into a glass fibre rod. Each of these sensors can be operated in an active (heated) or passive (only temperature
sensing) mode. The following sample materials were used: fine-grained reddish sand, coarse-grained moist sand, gravels with
variou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from < 1 cm up to about 6 cm, and for comparison and calibration pure water (with convection
suppressed by adding agar-agar), compact ice, and compact granit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the measurements with composite
samples, like stones embedded in an agar-agar matrix. We describ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75.
Numerical estimation of REV and permeability tensor for fractured rock masses by composite element metho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Monte Carlo method is used to generate parent stochastic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from which a series of fractured rock sampl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orientations are extracted. The fracture network combined with a regular grid forms composite element mesh of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 in which each composite element is composed of sub‐elements incised by fracture segments. The composite element method (CEM) for the seepage is implemented to obtain the nodal hydraulic potential as well as the seepage flow rates through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CEM enables a large quantity of stochastic tests for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s because the pre‐process is facilitated greatly. By changing the size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samples, the analysis of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is realiz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components,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meability tenso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 volum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re illustrated in a numerical example.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6.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断层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研究断层与天然气高产层段和富集区的关系,建立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存在北东向断裂系统,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这些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断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良好匹配,断层沟通了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塔巴庙地区主力目的层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及高产富集区带的分布;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77.
78.
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人口收缩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总人口和劳动力等直接指标结合出生率、老龄化率等间接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在地级尺度和县市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由于获取限制,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并对比了不同测度指标和方法之间的差异。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①人口收缩区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收缩程度呈现出明显加剧趋势;②人口收缩区在中部和西部偏东地区快速扩张,川黔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最为严重;③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较好,而且总人口指标往往比劳动力指标更早的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口状况;④综合指标测度的方法能够更加全面的判断一个区域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而识别出人口处于相对收缩状态的区域;⑤人口收缩在县市尺度上比在地级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两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建议政府更加重视区域人口收缩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以县 (市 )域作为空间结构研究的点要素 ,对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分析了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的区域发展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区域发展在 2 0世纪 80年代 ,以域面要素变化为主 90年代 ,以空间点要素变化为主。最后 ,通过分析江苏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 :当前各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 ,以沿江轴线为主 ;各地空间结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苏南以沪宁线为主要轴线 ,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 ,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 ,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method for GPS signal acquisi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peatability of successive code phase
measurements and the M-of-N search algorith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of signal det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raditional methods, except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does not rely on the
noise distribution or the Carrier-to-Noise ratio (C/N0). The code phase repeatability-based method is presented along with equations for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and probability
of false detection. I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oise is known, it also provides an estimate of the C/N0.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llustrated for coherent and non-coherent acquisition and C/N0 estim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