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0篇
  免费   2188篇
  国内免费   2821篇
测绘学   797篇
大气科学   2131篇
地球物理   2978篇
地质学   5908篇
海洋学   1240篇
天文学   598篇
综合类   1171篇
自然地理   153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589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558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703篇
  2017年   644篇
  2016年   727篇
  2015年   645篇
  2014年   751篇
  2013年   701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707篇
  2009年   619篇
  2008年   582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328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414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355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289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断块构造区域内煤层及其周围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形变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密切的相关性。利用煤层构造破碎率,能预测底板隔水层的构造破坏程度。经过几年的现场试验研究,证明该方法简便,结果直观。  相似文献   
952.
结合资料记载与调查,认为该地震发生在昆明市区西南边缘的西山断裂地段。  相似文献   
953.
青海湖流域沙漠以环湖分布为特点,又以ENE为集中。这一状态使多方向的风沙流入湖,而实际上入湖沙量是以W、N、E三个方向的流沙为主。根据入湖风沙公式计算,入湖风沙量为887.08×10~4t/a。并推算出河流泥沙入湖为35.77×10~4t/a,空中降尘为30.36×10~4t/a。入湖后的沙质物在湖流、波浪的作用下,由西向东运移,堆积成水下沙堤,逐渐增高加宽露出水面,分隔成子湖。同时在干燥的气候作用下,导致湖面收缩,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954.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幕的划分入手,分析各期地震活动的图象特征,寻求本区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探讨本区的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运动的内在联系,从而对今后本区地震活动的大形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55.
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单台小震综合断面解、4级以上地震的P波初动解、多台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叙述了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特点.得出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有一定的复杂性,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相似,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6.
山西地区的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20年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了山西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有别于华北应力场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这种小区域应力场在中部断陷盆地都是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而在东、西两侧隆起区则是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的结论.但如果把上述断层面解中的所有P轴、T轴再分别投影到吴尔夫网上,得到是一个一致性很好的断层面解,由此推断山西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完全相同,而山西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征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957.
地震序列类型判据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8.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13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某些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中期与临震异常的相互关系,并对该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59.
Based on our numerical model for wave scattering problems due to P and SV wave incidences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procedure, the effect of canyon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 due to P and SV earthquake wave incidence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numerical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d that: (1) canyon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can dramatically affect both peak value and frequency contents of the free field motion along the canyon surface during an earthquake; (2) a canyon may be subjected to stronger ground motion when its predominant frequency is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incident earthquake wave; (3) a stronger wave mode conversion effect can be induced by a steeper canyon bank or a softer weathered stratum on the canyon surface in the case of an earthquake wave incidence; (4) compared with harmonic wave incidences,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a canyon on the incident earthquake wave is a little weaker due to the average self-healing effect of the earthquake wave.  相似文献   
960.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形成演化经历有多期叠加改造和多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域内多套构造—地层层序,因此,开展贺兰山构造带构造—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其地质结构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地震数据和1:50 000区域地质资料,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区域不整合面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建立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划分构造—地层层序,进而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自下至上发育Pt2Ch-Jx/Pt1、∈1/An∈、C2/O、T/P、J1-2/An J、K1/An K1、E3q—N/AnE,据此将研究区垂向上划为7个构造—地层层序:基底构造层、中元古界构造层、震旦系—奥陶系构造层、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系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贺兰山构造带构造演化经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盆地坳陷—裂谷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陆相盆地坳陷沉积阶段;晚三叠世局部伸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逆冲推覆阶段,普遍发育多条大型北东向逆冲断裂;始新世开始进入盆—岭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