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15篇 |
免费 | 4923篇 |
国内免费 | 64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5篇 |
大气科学 | 5913篇 |
地球物理 | 7207篇 |
地质学 | 13365篇 |
海洋学 | 2954篇 |
天文学 | 1380篇 |
综合类 | 3054篇 |
自然地理 | 31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509篇 |
2022年 | 1156篇 |
2021年 | 1340篇 |
2020年 | 1118篇 |
2019年 | 1198篇 |
2018年 | 1519篇 |
2017年 | 1342篇 |
2016年 | 1602篇 |
2015年 | 1261篇 |
2014年 | 1628篇 |
2013年 | 1491篇 |
2012年 | 1357篇 |
2011年 | 1396篇 |
2010年 | 1506篇 |
2009年 | 1469篇 |
2008年 | 1323篇 |
2007年 | 1273篇 |
2006年 | 1020篇 |
2005年 | 886篇 |
2004年 | 773篇 |
2003年 | 799篇 |
2002年 | 739篇 |
2001年 | 691篇 |
2000年 | 921篇 |
1999年 | 1395篇 |
1998年 | 1126篇 |
1997年 | 1116篇 |
1996年 | 1006篇 |
1995年 | 882篇 |
1994年 | 828篇 |
1993年 | 703篇 |
1992年 | 547篇 |
1991年 | 439篇 |
1990年 | 325篇 |
1989年 | 303篇 |
1988年 | 268篇 |
1987年 | 171篇 |
1986年 | 148篇 |
1985年 | 114篇 |
1984年 | 70篇 |
1983年 | 57篇 |
1982年 | 71篇 |
1981年 | 56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7篇 |
1958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这4条主干断裂带构成右阶断裂格架。古近系出现的花状构造等表现出典型的张扭特征,新近系受到压扭作用改造发生挤压反转,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同期性和相似性。中生代基底中先存的深大走滑断裂带是新生代北部湾盆地形成的先决地质条件。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逐渐增强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俯冲作用的衰减是控制北部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大地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52.
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基坑变形预测是进行施工参数调整和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对其变形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并将已有的变形监测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方法。将形成的方法应用于长春市火车站北广场深基坑开挖监测工程中。结果表明:8号水平位移测点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3.78%,平均百分比误差为5.48%;9号地面沉降点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5.62%,平均百分比误差为3.23%。经验证,本文方法预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53.
断层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的开启及闭合影响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效率。但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与在砂层中的充注存在差异性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一般认为;只要发育断层;其断开的渗透层就会被油气充注;极少关注地层水和石油的压缩特性对充注的影响。本文提出;地下单断层活动时;深部油气在超压作用下以涌流方式难以快速充注进入中浅层被切割的砂体;因此;单砂体至少要存在一条断层作为泄水出口;石油才能通过其余断层充注进入砂体;即单砂体要发育两条及两条以上断层;石油才能注入砂体。在断层静止期;油气通过渗流方式沿特定深度范围断面垂向运移;对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影响较小。本文运用4个大型盆地的典型油气藏与断层分布关系讨论了本文观点。该观点对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成藏目标评价有较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4.
夏季黄海冷水团海域的丙烯酸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和叶绿素a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主要含硫化合物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降解可产生丙烯酸(AA)和活性气体二甲基硫(DMS)。2011年8月对黄海冷水团海域的AA及相关参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AA的浓度为0~0.208μmol/L,平均值为(0.081±0.075)μmol/L。AA的高值区出现在海域的东南部,可能是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AA的浓度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到北递增的趋势,与Chl-a较为一致,表明该海域的AA主要是由DMSP裂解产生的。表层海水中AA与温度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AA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层底层表层,这可能是产生AA的浮游植物与消耗AA的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域中AA浓度与DMSP或DMS无明显的相关性。AA浓度远高于DMS,AA/DMS平均为106∶1,初步估算出DMSP降解产生的AA约为66.5%。AA/Chl-a平均为126.6 mmol/g,比DMSP/Chl-a高1个数量级,比DMS/Chl-a高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55.
陆生植物氮同位素组成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记载了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古气候环境再造和了解现代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有力工具。然而,人们对气候环境引起的δ15N变化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并不完全清楚,这就有可能限制植物δ15N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等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概述植物氮同位素分馏和植物不同氮源的氮同位素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和海拔高度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陆生植物δ15N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关系。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认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利用植物氮同位素技术不仅可以重建古气候环境(如重建大气CO2浓度变化),揭示历史时期温度、降水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 相似文献
956.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5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白垩系南屯组和铜体庙组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沉凝灰岩和凝灰岩储层是该区主要产层。油气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大量碱性矿物组合如柯绿泥石、钠板石、碳钠铝石、方沸石、绿磷石、铈褐帘石、铁绿泥石等的存在,证明发生了大规模碱性溶解和交代作用。晶屑、玻屑、长石和粘土等填隙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现象。研究表明,次生孔隙是凝灰质储层大规模碱交代作用的结果,预示盆地深部存在油气储集空间并富集油气。 相似文献
958.
959.
Zhengtuan Xie Guan Chen Xingmin Meng Yi Zhang Liang Qiao Long Tan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7,76(8):313
The determining of landslide-prone areas in mountainous terrain is essential for land planning and hazard mitigation.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three statistical models including weight of evidence model (Wo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LR)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ethod (SVM) was undertaken in the Zhouqu to Wudu segment in the Bailong River Basin, Southern Gansu, China. Six conditionally i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elevation, slope, aspect, distance from fault, lithology and settlement den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landslide occurrenc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hi-square 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dslide distributions and these variables was analyzed using the three models and the results th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L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was then evaluated using both the highly accurate deformation signals produced by using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technique an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Results show more deformation points in areas with high and very high LS levels, and also more stable points in areas with low and very low LS levels for the SVM model. In addition, the SVM has larger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VM has better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classified ability. For the interpretability, the WoE derives the class of factors that most contributed to landsliding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R reveals that factors including elevation, settlement density and distance from fault played major roles in landslid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whereas the SVM cannot provide relative weights for the variables. The outperformed SVM could be employed to determine potential landslide zones in the study area.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would provide preliminary basis for general land planning such as choosing new urban area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for landslide hazard mitigation in Bailong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960.
铀成矿作用、核废物地球化学处置与吸附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类型的工业铀矿床的矿石中,吸附状态的铀占了很大的比重,铁钛氢氧化物、硅胶、粘土、有机质等是常见的主要吸附剂。本文利用朗缪尔等温式、弗仑德里奇等温式、D-R等温式,讨论了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蒙脱石)对溶液中铀的吸附作用,对吸附作用在铀成矿作用、核废物处置中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认为吸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