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47篇
  免费   4911篇
  国内免费   6407篇
测绘学   1170篇
大气科学   5898篇
地球物理   7208篇
地质学   13344篇
海洋学   2923篇
天文学   1380篇
综合类   3039篇
自然地理   3103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06篇
  2022年   1154篇
  2021年   1336篇
  2020年   1111篇
  2019年   1198篇
  2018年   1509篇
  2017年   1334篇
  2016年   1600篇
  2015年   1254篇
  2014年   1626篇
  2013年   1487篇
  2012年   1354篇
  2011年   1392篇
  2010年   1503篇
  2009年   1463篇
  2008年   1321篇
  2007年   1271篇
  2006年   1019篇
  2005年   884篇
  2004年   771篇
  2003年   797篇
  2002年   739篇
  2001年   690篇
  2000年   920篇
  1999年   1389篇
  1998年   1118篇
  1997年   1114篇
  1996年   1005篇
  1995年   881篇
  1994年   827篇
  1993年   696篇
  1992年   542篇
  1991年   438篇
  1990年   325篇
  1989年   303篇
  1988年   268篇
  1987年   171篇
  1986年   147篇
  1985年   114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56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7篇
  1958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捷  李升峰  陈舒泛 《中国岩溶》1991,10(2):151-160
本文讨论了壳状石内地衣作用于石灰岩表形成的尺度在10-4~10-3m的“溶针孔”的形成机理及其研究的潜在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2.
The "Taihua Group" 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a series of old terranes scatter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timing of formation and thermal overprinting of the Taihua Group have long been contentio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has been unclear. In this study, new data from integrated in-situ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an amphibolite (from the Xiong’ershan terrane) and a biotite gneiss (from the Lantian-Xiaoqinling terrane)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Taihua Group formed during the Paleoproterozoic (2.3–2.5 Ga) and thus was originally part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North China Craton, detached during the Mesozoic Qinling orogeny and displaced about 100 km north from its original loc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aihua Group became part of the tectonic terrane associated with the Qinling orogeny and now forms part of the overthrust basement section of the Qinling belt. Before the Qinling orogeny, the Taihua Group was metamorphosed at 2.1 Ga. The initial Hf-isotope compositions of zircons, together with positive εNd(t) values for the whole-rocks, imply that the original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a juvenile source with some assimilation of an Archean crusta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993.
994.
贵州桐梓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出露良好,是研究上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理想剖面之一。根据地层划分与对比,将其分为下三叠统夜郎组、茅草铺组和中三叠统关岭组。该剖面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其中碳酸盐岩占67%,在夜郞组、茅草铺组和关岭组均有分布;碎屑岩占24%,主要分布于夜郎组。研究表明,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是一套多旋回沉积,其中夜郎组包括2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潮坪、开阔台地和浅滩沉积环境;茅草铺组包括3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关岭组总体上为海退沉积,属于局限台地和潮坪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的沉积模式,即潮坪-局限台地-浅滩-开阔台地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扎格拉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及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缘的腾冲—班戈岩浆弧带上;受被动陆缘深海复理石建造、 脆—韧性剪切带和深成岩浆活动控制。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单相和A型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次为B型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 富CO2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中低温和中低盐度H2O-NaCl-CO2体系。氢、 氧同位素和相对富含K+、 Na+、Ca2+、 Mg2+、Cl-、SO2-4 的包裹体液相成分;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长期封存于沉积岩的深循环热(卤)水中;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中低温地下热(卤)水溶滤型金矿床。其成矿特征和流体性质与穆龙套型金矿床具有诸多相似性;研究该区域对西藏“沙丁板岩系”分布区金铜多金属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魏俊浩  张德全 《地质科学》1999,34(4):473-484
以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为例,选择了一条控矿剪切带,对其中成矿地段的近矿蚀变岩和非成矿地段糜棱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探讨了二者在流体-岩石反应及岩石质量平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矿化地段蚀变岩其岩石体积总是扩容的,非矿化地段糜棱岩在变形过程中体积是损失的。矿化地段蚀变岩活性元素(K、Na、Si)总体呈被带入趋势,非矿化地段糜棱岩活性元素总体呈迁出趋势,糜棱岩的流体岩石率(Nu为93.68—468.40)远大于蚀变岩的流体岩石率(Nc(Ⅳ)s为36.11-216.67),剪切带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富集与损失是渗透性流体带入、带出,岩石的体积损失与扩容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兵  顾连兴 《地质论评》1999,45(1):15-18
福建尤溪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闪锌矿经50%HNO3浸蚀后发现,微米级的黄铜矿交生体呈乳滴状,棒条状,蠕虫状等沿闪锌矿解理面,双晶面和颗粒边界,裂隙等处分布,并且黄铜矿交生体所占体积均在5%以上,因上闪锌矿中有限的Cu的溶解度使出溶无法解释黄鲷矿交生体的成因,交生体的结构特征以其与黄铜矿脉的关系暗示其可能是交代成因。而对横切黄铜矿乳滴的电子探针分析中铁含量特征的研究,证实梅仙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交  相似文献   
998.
岩浆流体对冲绳海槽海底成矿热水系统的可能贡献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海底火山活动区成矿热液流体来源长期存在争议,尽管海水来源说更为流行,但本文提供的下列证据表明,来自长曲质岩浆的流体对冲绳海槽现代活动热水成矿系统有较大贡献:(1)冲绳海槽JADE热水区出现异常高热流,其下方1 ̄2km处存在浅位长英质岩浆房;(2)CO2、烃类、H2等气体在热水成矿体系中极度富集甚至形成独立气流,与热水流体共存。气体的碳、氦同位素资料表明其来自长英质岩浆本系;(3)JADE成矿热水系  相似文献   
999.
1000.
张云逸 《地质与勘探》2023,59(1):170-187
基于岩心、钻测井、三维地震和沉积相资料,对越南兰龙盆地白虎油田的碎屑岩、基岩储集层特征以及对应的两种成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虎油田发育两类岩性储集层,即碎屑岩(砂岩)、花岗岩基岩储集层,其中碎屑岩储层在兰龙盆地基底地垒构造格架下沉积,受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控制,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河流相为主,在渐新统泥岩供烃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特征的岩性、构造油藏。花岗岩的基岩裂缝、孔洞发育,具备优势的储集空间、储层规模大,成为最主力的储集层,成因为基底演化过程中的断裂活动、热液岩熔等作用。在花岗岩基岩储层中形成了两种成藏模式:一种以花岗岩无机成因自身含烃表现出原地成藏的特征;另一种上覆渐新统泥岩为富油烃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等侧向运移至基底顶部晚期聚集成藏,最终在基底中广泛发育裂缝、缝洞型基岩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