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22篇
  免费   6207篇
  国内免费   8268篇
测绘学   1808篇
大气科学   7215篇
地球物理   8794篇
地质学   16933篇
海洋学   3902篇
天文学   1680篇
综合类   3719篇
自然地理   3846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1503篇
  2021年   1737篇
  2020年   1401篇
  2019年   1585篇
  2018年   1887篇
  2017年   1700篇
  2016年   2016篇
  2015年   1616篇
  2014年   2030篇
  2013年   1876篇
  2012年   1781篇
  2011年   1814篇
  2010年   1908篇
  2009年   1851篇
  2008年   1731篇
  2007年   1610篇
  2006年   1310篇
  2005年   1125篇
  2004年   964篇
  2003年   984篇
  2002年   963篇
  2001年   908篇
  2000年   1120篇
  1999年   1653篇
  1998年   1366篇
  1997年   1307篇
  1996年   1180篇
  1995年   1042篇
  1994年   987篇
  1993年   852篇
  1992年   653篇
  1991年   513篇
  1990年   398篇
  1989年   369篇
  1988年   336篇
  1987年   206篇
  1986年   179篇
  1985年   141篇
  1984年   92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86篇
  1981年   65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3篇
  1958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Structural changes and surface oxidation state were examined following the reaction of hematite (0 0 1), (0 1 2), and (1 1 0) with aqueous Fe(II). X-ray reflectivity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Fe(II) induces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all three surfaces under both acidic (pH 3) and neutral (pH 7) condition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were generally independent of pH although the extent of surface transformation varied slightly between acidic and neutral conditions; no systematic trends with pH were observed. Induced changes on the (1 1 0) and (0 1 2) surfaces include the addition or removal of partial surface layers consistent with either growth or dissolution. In contrast, a <1 nm thick, discontinuous film formed on the (0 0 1) surface that appears to be epitaxial yet is not a perfect extension of the underlying hematite lattice, being either structurally defective, compositionally distinct, or nanoscale in size and highly relaxed. Resonant anomalous X-ray reflectivity measurements determined that the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Fe(II) present after reaction at pH 7 was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of approximately 0.5-1 μmol/m2 on all surfaces. These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Fe(II) oxidative adsorption, whereby adsorbed Fe(II) is oxidized by structural Fe(III) in the hematite lattice, with the extent of this reaction controlled by surface structure at the atomic scale. The observed surface transformations at pH 3 show that Fe(II) oxidatively adsorbs on hematite surfaces at pH values where little net adsorption occurs, based on historical macroscopic Fe(II) adsorption behavior on fine-grained hematite powders. This suggests that Fe(II) plays a catalytic role, in which an electron from an adsorbed Fe(II) migrates to and reduces a lattice Fe(III) cation elsewhere, which subsequently desorbs in a scenario with zero net reduction and zero net adsorption. Given the general pH-independence and substantial mass transfer involved, this electron and atom exchange process appears to be a significant subsystem within macroscopic pH-dependent Fe(II)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352.
构造、气候与砾岩* ——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构造、气候与砾岩的关系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积石山地区于8MaB.P.开始构造变形,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结果和生长地层结果一致,而明显早于积石砾岩出现的时间(3.6MaB.P.)。通过区分岩体隆升与地面隆升之间的差别,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以解释隆升、气候和砾岩之间的关系。积石山岩体于8MaB.P.开始隆升,隆升初期,尽管岩体隆升1500~2000m,但是由于积石山上覆的新生代地层易于剥蚀,在花岗岩基底被剥露到地表之前,地表只有少量隆升或没有隆升。随着沉积地层被剥蚀殆尽,基岩暴露于地表,地面隆升速率加快。约3.6MaB.P.,积石山隆升约200~900m,造成了地形雨和发源于积石山的横向河流的出现,这些横向河流把积石山的花岗岩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积石砾岩。  相似文献   
353.
古近系双阳组是在吉林省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中,油气赋存的主要层位,储层主要为湖底扇和扇三角洲的砂体。依据双阳组储层的大量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分析的资料研究了该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解6方面的作用。双储集层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演化过程经历了蒙皂石渐变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和第二迅速转化带,相应的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和晚成岩阶段A2期。依据在垂向上的成岩变化,建立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在垂向上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储层物性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354.
袁红旗  耿乐  袁伟  于英华 《地质科学》2021,56(4):1165-1175
塔木察格盆地的塔南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塔南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包括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和二段、大磨拐河组),针对各套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收集了大量研究区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对塔南凹陷各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以好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为主;铜钵庙组和南一段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南二段和大磨拐河组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中的有机质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来源;烃源岩沉积时期的水体为淡水且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环境,其中南屯组沉积时期比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要更偏氧化一些。  相似文献   
355.
鱼耳石中锶和钡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鱼耳石中元素锶和钡主要来源于鱼类生存的水体,这两种元素通过腮或肠进入内耳淋巴液,继而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沉淀在耳石晶格内部空位和晶格间隙中。耳石结晶沉淀的整个过程不仅受生物的调控作用,而且还受到外界环境,如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耳石中某种元素的浓度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之比(元素富集系数)与鱼类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水体元素浓度对耳石元素富集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耳石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水体中相应的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水体中元素之间就耳石中的富集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如Sr对Ba为协同作用,Ca对Sr、Zn为拮抗作用。另外,水体盐度或温度与元素富集系数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因鱼种、水体综合环境及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鱼种一定的情况下,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水体盐度和温度存在良好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相关性分析,可以认为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环境因子(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因此,可以选用那些受环境影响大但对自身调控影响小的元素(如:Sr、Zn、Pb、Mn、Ba、Fe、Li、Ni、Cd)来建立耳石与水体环境之间元素富集系数的定量化模型,并利用这种响应关系及定量化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356.
南秦岭沉积岩型金矿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复新 《西北地质》1997,18(3):64-69
南秦岭沉积岩区广泛分布于商丹缝合带与勉略缝合带间的秦岭地块中,并以上古生界泥盆系最为发育。该含矿与岩矿建造中产出多种类型的浸染状金矿床,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根据各金矿类型地质特征、岩矿与含矿岩系组成、所在区地质背景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57.
中国含金矽卡岩矿床的分布和主要地质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夕卡岩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常和夕卡岩铜(铁或多金属)矿床共生。它们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为地台边缘的拗陷和褶皱带以及地台内部的深大断裂附近地区,主要控矿地导炭-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有关侵入岩为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阀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共浅成相,大多属燕山期,含金夕卡岩以钙夕卡岩为主,镁夕卡岩次之,在夕卡岩及其邻近的围岩中叠加有较强的退化热液  相似文献   
358.
讨论了概率度量空间中t-模生成的概率意义。对构造t-模提供了具体方法,并以实例介绍了这种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359.
对青海省五龙沟含碳、砷、硫、锑微细粒难选冶金矿石的浮选金精矿进行二段焙烧——焙砂氰化浸出提金的试验研究,获得了金浸出率89.90%的较好指标,为该矿山浮选金精矿的提金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60.
多尺度非静力通用模式框架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际上数值预报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综述了新形势下多尺度非静力通用数值预报模式框架的设计策略。目前世界上开发通用模式主要有两个途经,一是建立一个离散化方案和源程序代码共享的、全球和有限区通用的模式,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全球可变分辨率的模式。还从通用模式方程组的选取策略、模式网格属性的构造,时间积分方案、空间离散方案,垂直坐标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