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冈底斯是全球重要的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成矿带之一,发育侏罗纪(173~160 Ma)和中新世(26~12 Ma)两期矿化事件.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期(65~50 Ma)形成了该带规模最大的壳幔混源岩浆岩,而藏南能否形成大中型规模的斑岩-矽卡岩铜矿床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文章获得冈底斯带东部程巴大型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中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和含矿花岗闪长岩U-Pb年龄分别为(58.9±0.9)Ma、(57.6±0.4)Ma,认为它是主碰撞期首例矽卡岩铜矿床.含矿岩体可见自形角闪石早于斜长石,与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具有类似的含矿地层、矽卡岩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分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资料,笔者提出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具有寻找古新世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42.
为揭示造成火山强迫气候响应模拟不确定性的原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设立了火山强迫的气候响应模拟比较计划(VolMIP)。该计划由基于历史火山爆发的理想火山扰动试验组成,包括三组主要的试验:第一组关注短期(季节至年际)大气动力响应;第二组关注海气耦合系统的长期(年际至年代际)响应;第三组关注气候系统对火山群的响应。VolMIP旨在通过给定相同的辐射强迫并进行多成员集合模拟,揭示模式对外强迫响应的不确定性,通过设定不同的背景气候态,阐明内部变率和外强迫对气候响应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943.
福建省几种气象干旱指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冰洁  孙玉军 《气象》2019,45(5):685-694
选用合理的干旱指数对干旱进行监测一直是干旱研究的难点之一,对不同指数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干旱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基于1960—2017年福建省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频率累积法对五种干旱指数的阈值进行修正,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等级干旱事件的权重,结合120个典型历史干旱事件,对降水距平百分率(P_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相对湿润指数(MI)、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_(new))在福建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I_(new)适用于春秋冬季和年际的干旱监测,MI适用于夏秋冬季的干旱监测,这两种指数对重旱和特旱事件的监测效果比较好,SPI和SPEI对中旱和轻旱事件的监测效果比较好。五种指数均能比较好地描述干旱的发展过程,CI_(new)的监测结果更贴合实际,并且较符合干旱发生的机制。因此CI_(new)在福建省的干旱监测中比较适用,MI次之。  相似文献   
944.
为评估2020年粮油作物生长季内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贵州84个观测站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对气象的要求,与历史同期气象条件进行对比,结论为:①夏收粮油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于正常气候年景:生长季内热量条件充足,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0%~40%,总体上光温水匹配良好。春旱影响轻,有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稳健生长和产量形成;但冰雹灾害偏重及倒春寒天气的发生造成局地小麦、油菜等作物产量和品质受损。②秋收粮油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弊大于利,属于中等略差气候年景:生长季内热量充足,日照时数大部接近常年同期,但雨水偏多且时空分布不匀,省之中部大部、西北部等地玉米、高粱移栽进度因旱受阻,入汛后1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诱发洪涝灾害,且发生了自1961年以来最强的秋绵雨天气,严重影响水稻颗粒归仓和品质。  相似文献   
945.
孙银川  白永清  左河疆 《中国沙漠》2012,32(6):1738-1742
为了开展西北地区宁夏太阳能光伏发电气象预报服务,基于本地化WRF模式产品及当地光伏电站提供的发电功率资料,提出了EOF分析结合MOS预报的技术方法,进行模式辐射预报的统计订正研究,建立逐时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通过EOF-MOS方法进行辐射预报订正,可使辐照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由原来24%左右降低到15%左右,模型预测发电功率MAPE稳定在22%左右。尤其是对于转折性天气趋势把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6.
通过对抗逆性不同的6个烟台冬小麦品种在盐处理和干旱胁迫交互作用进程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和抗氧化酶活力(SOD,POD,CAT)及渗透调节物含量(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分析,以了解不同冬小麦品种对盐处理和干旱胁迫交互作用响应的生理调节差异。研究表明,在水分供应充足条件下盐处理10 d,6个品种冬小麦生长良好并和对照没有差异,但在干旱胁迫中盐处理组较对照MDA含量低,RWC和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均高,且叶片萎蔫较对照出现晚。但经盐处理的6个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有差异。在长期干旱(12 d),抗旱性强的品种RWC(81%)明显高于抗旱性弱的(62%),前者叶片MDA含量较后者低30%,抗旱性强的品种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略低于抗旱性弱的品种,但是差异不明显。在盐处理和干旱胁迫交互作用下,盐离子自身可作为渗透调节物既增加了土壤的持水力又提高了细胞保水力而使冬小麦耐旱性增强。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对盐处理反应敏感且保水性强,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故耐旱力高,抗旱性弱的品种则相反。研究进一步表明,在未来干旱地区实施适度的盐水灌溉可提高冬小麦的耐旱力,但选择抗旱力强的冬小麦品种是实施这一农业耕作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7.
基于Yang和Ahmed[1-5]等提出的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对该模型的硬化规则和弹塑性模量确定方法作了改进,把该本构模型扩展应用到三维液化大变形的数值分析中,实现了基于ABAQUS大型商用软件计算平台上砂土液化大变形的计算子程序开发。基于该计算平台,对该模型的主要参数在描述砂土液化动孔隙水压力增长和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等方面的可靠性和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模型全过程参数、剪胀过程参数、剪缩与剪胀状态转换点流动变形量控制参数对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程度及其规律,并对模型的主要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为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相关模型参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发展了砂土液化大变形新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48.
光照、温度及盐分对钠猪毛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不同光照、温度条件下钠猪毛菜种子萌发实验及在光暗交替、15~25℃的最佳萌发条件下盐胁迫对无果翅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对钠猪毛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有果翅的种子萌发影响极其显著;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种子萌发适宜温度较高,最适变温为15~25℃,萌发率在90%以上,亚适宜变温为5~25℃;果翅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无果翅种子最终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NaCl溶液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aCl盐溶液浓度达1000 mmol/L时,最终发芽率为29.17%,发芽指数为3.07,与其他盐生植物相比,钠猪毛菜表现出极强的耐盐性,其种子萌发特性体现出对于盐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49.
       太湖冲击成因假说作为众多太湖成因说之一,于20 多年前被提出至2009 年的再次复兴,颇受争议。本文从冲击的关 键证据之一石英变形特征入手,以新的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前人的工作,并对太湖冲击假说展开探讨。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 观察太湖地区泥盆系砂岩中石英受应力而致的不均匀消光、碎裂、变形纹等变形特征;利用费氏台测量石英变形纹的定向 特征,研究薄片中大量的人字形微裂隙现象;同时对比分析了九江地区同类砂岩及太湖地区菱铁矿结核体中石英碎屑的变 形特征。研究显示太湖地区砂岩中发育的石英变形纹并非典型的击变页理纹(PDF), 石英变形特征主要为较低应力下的变 形特征,其成因具有多解性。因此太湖冲击成因假说以及太湖的形成机制值得多角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0.
渤海湾曹妃甸深槽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渤海湾湾口曹妃甸岬角地貌特征明显,紧贴甸头前沿发育有渤海湾最深的巨型潮汐深槽。该深槽的发育有着一定的地质构造基础,曹妃甸沙岛形成的岬角地貌构成了深槽的边界条件,由此引起的局部潮流增大成为深槽形成与维持的主要动力条件。曹妃甸深槽长期以来边界条件与动力条件已基本适应,周边滩槽形势基本稳定,海床以轻微冲刷态势为主。近年来随着曹妃甸港区开发的不断深入,各种工程建设对深槽冲淤演变的影响日益增强,但由于并没有改变曹妃甸深槽的边界条件及动力形成机制,深槽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