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8篇
  免费   671篇
  国内免费   951篇
测绘学   489篇
大气科学   500篇
地球物理   662篇
地质学   1611篇
海洋学   506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264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考古遗址出土骨制品的研究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动物资源获取和利用、手工业生产、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骨制品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农业区域,这些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动物使用及其与社会发展、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针对牧业社会骨制品的考察十分缺乏。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草原分布有大量古代牧业文化遗址,石人子沟遗址(43°31'12.8"~43°34'28.9"N,93°13'44.8"~93°16'49.1"E)是其中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大型聚落。本文从动物考古学视角研究该遗址2006年至2011年发掘出土的426件骨制品。结果显示,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原料主要为以羊(Ovis aries/Capra hircus)、马(Equus caballus)为主的家养动物和以鹿(Cervidae)为主的野生动物,其中羊的比例最高(69.7%),鹿(13.8%)、马(2.3%)次之,这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农业文化遗址的骨制品多以牛为原料的情况明显不同。羊在骨制品原料中占绝对多数且大量使用羊距骨制品的现象是对石人子沟遗址以牧业为主的生业经济方式的直接反映。石人子沟遗址不同类型骨制品的制作各具特点,但整体表现出"省时省力"的特点,即对使用部位细致打磨,对非使用部位仅做简单处理。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大型制骨作坊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器生产不同,石人子沟遗址未见专门的制骨场所,骨制品生产的操作链条也并不完整。遗址的骨制品生产可能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的,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牧业文化遗址出土骨制品动物考古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不同区域、不同生业经济基础下的制骨手工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2.
酸性土壤中20种元素有效态浸提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李锡坤  李鉴伦  洪翊  冯超  何平 《岩矿测试》2001,20(3):167-173
通过对酸性土壤中Cu、Pb、Zn、Co、Ni、Fe、Mn、Cd、K、Na、Ca、Mg、Si、P、S、Mo、F、Se、As、Hg20种元素有效态的浸提与测定,拟定了一个操作条件宽松、质量稳定,能满足区域调查需要的浸提体系和分析方案。该分析配套方案对20种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1~4.9)×10  相似文献   
73.
As typical carbonate geothermal reservoirs with low porosity in northern China, the Jixianian System in the Xiong’an New Area is the main target for geothermal fluid exploration. The Jixianian System comprises the Gaoyuzhuang, Yangzhuang, Wumishan, Hongshuizhuang, and Tieling form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period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tectonic fractures have been determined based on analyses of outcrops, cores, thin sections, and image lo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filled fractures account for over 87% and most tectonic fractures are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with angles concentrated at 40° to 70° and the fracture porosity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an increased fracture aperture. With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 and stress field, the lithology and layer thicknes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which are the most developed in dolomites and thin layers. Tectonic fractures were most likely formed in regions near faults or areas with larger stress gradients.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carbonate geothermal reservoirs ar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ets: NNW–SSE and NNE–SSW oriented ‘X’-conjugated shear fractures formed from the Paleozoic to the pre-Yanshanian Movement; NE–SW-oriented shear fractures, formed in episode B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Early Cretaceous; nearly E–W-oriented tensional fractures formed in the late Yanshanian Movement at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and NEE–SW-oriented shear fra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Himalayan movement.  相似文献   
74.
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下简称“四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经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总集水面积约77.2万km~2。域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其水文气候特性在三度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宏观分析了“四江”流域水文气候特性及其与地形、地势的关系,认为复杂的地形和高亢的地势是形成“四江”流域特殊水文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以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烟台主城区1992年以来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以能够更好地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控制,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对1992年及2013年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结合烟台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烟台市1992年到2013年城市空间扩张向西面及沿海方向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较多,耕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小趋势。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交通发展及国家政策等,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促进烟台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 为了厘清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时空关系,采用野外调查、显微鉴定、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矿田内多期次花岗岩岩体(脉)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锡田矿田发生了三期岩浆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期(435~441 Ma)、印支期(220~230 Ma)、燕山期(141~160 Ma);三期花岗岩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等,亏损Ti、P、Sr、Ba等微量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印支期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而燕山期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不同时期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逐渐升高,特别是W、Sn元素在燕山期白云母与二云母花岗岩中最为富集,这与华南地区燕山期钨锡大爆发的时间是一致的;印支期岩体接触带发育少量矽卡岩型Fe-Cu-W多金属矿床,燕山期岩体接触带也发育矽卡岩型W-Sn多金属矿床,并在附近陡倾的张裂隙中发育多个中大型石英脉型W-Sn矿床,而加里东期岩体附近尚未发现钨锡矿化. 因此,锡田矿田的多期次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成矿是时空耦合的,且成矿以燕山期矽卡岩型与石英脉型钨锡矿为主.   相似文献   
77.
Sediments with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at site MD05-2905 in the Northeast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ovide unique materials for a high-resolution study on the paleoenvironment. Based on precise dating of AMS 14C, grain size analysis of terrigenous debris at core MD05-2905 was conducted after organic matter, biological carbonate and biogenic opal were rem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5.5–63.5 μm coarse grain size ingredients may indicat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hanges and that 2–9 μm fine grain size ingredients may be used as a proxy of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results of grain size analysis, which suggest East Asian monsoon intensity, reveal that a winter monsoon dominated the glacial regime and a summer monsoon dominated the Holocene regime. It was also shown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increased gradually, experienced several abrupt changes and reached a culmination in the early Holocene (11200–8500 a B.P.) since 36 ka. Controlled by precession periodicity, it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at the highest stage, which needs further stud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7, 22(10): 1012–1018 [译自: 地球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用GPS测定基阵坐标,分析了水听器基阵所接收到的声脉冲信号的处理。通过模拟和实测数据的试算,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及方法不但能处理多系统含有粗差的观测值,而且具有良好的跟踪处理机动目标的性能。  相似文献   
79.
陶虎  邵生俊  王正泓  张少英  石喜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6):1604-1608,1631
弦线模量法建立了考虑黄土基本物性指标及附加应力综合影响的弦线模量函数,应用分层总和法计算黄土地基的变形量,并在陕西关中黄土地区工程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预测结果,而在分析兰州等其他黄土地区地基沉降时,结果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与计算中忽视了天然状态下黄土的结构性特征有关。以弦线模量法为基础,通过西安近郊4处土样试验和大量载荷试验资料,分析黄土的构度指标与压缩模量、孔隙比、含水量的关系,并将构度指标引入弦线模量表,深化结构性参数在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的理论。  相似文献   
80.
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希  沙文钰  李妍 《海洋预报》2001,18(4):9-17
利用二十一层海温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的强度、深度及厚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海陆架浅水区域内,存在着随季节变化明显的辐射型温跃层;3-5月是温跃层的成长期:6-8月是该海域温跃层的强盛期;而9-11月温跃层开始减弱,到了冬季(12月到次年2月)温跃层变得最终,趋于消亡。结合本海区温跃层的这种变化特征,分析了该海域净辐射通量的分布状况及随季节的变化特征,证明了净辐射通量是影响该海域温跃层季节性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