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497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91.
基于大气湍流理论,严密推导出折射系数、折光角、折光曲率等折光公式。这些折光公式综合考虑了普热通量、云量、地面潮湿度等多种气象参数,更能贴切地反映大气折光的影响。最后,通过采集数据对公式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符合湍流理论。  相似文献   
892.
左秉旭  林芳 《探矿工程》2008,35(5):47-49
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工艺是黑龙江省比较有代表性的桩基础施工工艺之一,主要介绍了该工艺承载力的计算分析及适用范围,并给出了桩侧、桩端承载力提高系数的取值,以及提高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3.
西天山地区是指位于奎屯南的北天山与库车北的南天山间的广大地区。早古生代,该区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南缘中段与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交汇部位,其主缝合带处于长阿吾子—乌瓦门一线。通过各构造单元地层系统及蛇绿混杂岩定年研究,认为本区博罗科洛山南缘霍城—哈希勒根一带为奥陶纪—志留纪的赛里木—准葛尔和乌孙—阿吾拉勒微板块的接合带。塔里木微板块北缘的南天山地区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显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早古生代板块活动经历了上亿年。晚古生代早期的洋盆较狭窄,生存时间为数千万年。北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地段隶属于早石炭世微型沟弧盆体系。晚古生代晚期由裂谷转为走滑拉分体制,此时壳—幔岩浆活动及物质交换频繁,为本区主成矿期。中生代进入板内陆块构造堆叠并伴随走滑的动力学环境。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效应的汇聚作用,导致山体强烈隆升,造就了现今的南、北天山及伊犁盆地相间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94.
东北三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已不容忽视。明晰粮食主产区面临的旱灾风险特征有利于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明晰该地区的农业旱灾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针对东北三省构建了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并在县市尺度对不同等级农业旱灾风险进行了分区。研究中分别从省份尺度和县市尺度对农业旱灾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抗旱能力及农业旱灾综合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省份尺度上,农业旱灾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其中危险性年际间差异明显,暴露性则相对稳定。2010-2015年间脆弱性呈增加趋势,三省抗旱能力均随年际变化而波动。空间范围上,东北三省农业旱灾风险由南向北递增。农业旱灾综合风险等级上,中级及其以上级别县市占对应省份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黑龙江省(75.81%)、吉林省(41.30%)与辽宁省(0%)。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旱灾综合等级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区。  相似文献   
895.
左冰  陆嘉敏 《热带地理》2018,38(6):781-790
基于保继刚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类“元分析”法提取影响主题公园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主题公园分布主要受地方经济基础和营商环境的影响;2)中国主题公园区位分布符合市场学派的观点,并逐渐由市场驱动向综合考虑成本因素转变;3)主题公园选址在总体上寻求空间集聚效应,低等级主题公园选址存在或者寻求溢出效应或者避免竞争2种情形;4)目的地感知形象对于高等级/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开始消减。地方经济基础-政府治理绩效-土地等成本因素对于主题公园选址有重要影响,值得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96.
在耦合模式WRF/Noah-MP中加入考虑地下水过程的动态灌溉方案,设计两组试验(分别为考虑和不考虑地下水灌溉),连续模拟10 a(2001—2010年),来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灌溉的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在少雨的季节灌溉量大,水位下降较快。在灌溉期(3—9月),灌溉引起的土壤湿度升高影响了地表能量的分配(潜热增加,感热减少),导致2 m气温显著降低0.6—1.0℃,同时也降低了灌溉区夏季模拟偏高的气温。灌溉对灌溉区边界层大气有升高湿度和冷却降温的作用,对春季的影响局限在边界层内,而夏季的影响持续到5000 m以上。夏季灌溉对降水的影响远强于春季,灌溉的升高湿度和冷却效应分别对夏季降水产生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影响灌溉区的降水变化。灌溉通过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引起非灌溉区降水的变化,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多可能与高空西风急流轴位置南移有关。   相似文献   
897.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再分析资料、多套卫星反演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识别了2005年1月10日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以及重力波对青藏高原西部降雪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力波位于急流出口区的左方,以西南-东北走向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大尺度的冷暖平流相间分布和不断增强的非平衡流为重力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背景场。小波交叉谱分析显示垂直涡度与水平散度在对流层中层满足重力波的极化性质,在青藏高原西部的上升支对应有降雪过程发生。WRF可以较好地再现这一过程,并且能够模拟出再分析资料中无法分辨的中尺度重力波。数值模拟表明,青藏高原近地面强烈非绝热加热使得低层大气静力不稳定,在近地面暖区触发对流后引起高层凝结释放潜热,低层融化冷却,有利于激发重力波,并在其上升支产生固态凝结物,随后到来的冷气团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大范围的弱抬升运动取代了原间隔进入降雪区的强对流上升支,使得固态凝结物得以落至地面,最终在青藏高原西部形成本次降雪过程。   相似文献   
898.
北祁连中段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碰撞造山模式剖析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在十余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火山-沉积组合,高压变质带及俯冲杂岩带产出特征,花岗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近年区调成果,提出北祁连中段地区旱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认为该区是在古陆壳基底上由震旦纪打开经海底扩张生成的留有微陆块的微洋盆,寒武-奥隐纪,以黑河-八宝河为轴发生海底扩张,同时分别向南北两侧发生了俯冲杂岩带也随之由南向北先后反弹回跳到地表,转化为汇聚过渡壳;南侧由早期被动陆  相似文献   
899.
激光拉曼法在高-过成熟页岩及煤成熟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激光拉曼光谱参数可以反映有机质成熟度信息,但在高-过成熟页岩及煤有机质中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激光拉曼、有机岩石热解和镜质组反射率实验,对南方海相筇竹寺组、龙马溪组页岩及沁水盆地、比德—三塘盆地无烟煤进行了有机质成熟度研究。利用拉曼图谱分峰拟合及前人的公式计算出拉曼计算反射率(RmcRo),并与热解峰温(Tmax)、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进行相关性拟合。结果表明:页岩及无烟煤拉曼图谱楔形峰带、一级峰带(D峰和G峰)、二级峰带(S2、S3、S4峰)明显,RmcRo与Tmax、Ro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3和0.9614,RmcRo在成熟度评价中与Tmax、Ro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前人单点测试相比,激光拉曼多点测试可有效揭示页岩有机质成岩时期发生的不均等变化,对非均质性的反映更加准确,可靠性更高;页岩的RmcRo变异系数比煤的更大,表现出更强的有机质非均质性。研究成果可为高-过成熟页岩及煤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0.
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河口的影响情况有助于了解输运过程的变化,基于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陈长霖,2012;张吉,2014),本文选取珠江河口这一径优型与潮优型并存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未来海平面上升后可能出现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口的平均盐度、咸潮上溯距离和层化强度都将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增加,这些因素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伶仃洋平均盐度在4月和10月增加更多;伶仃洋枯水期咸潮上溯距离的增量大于丰水期,磨刀门则相反;伶仃洋丰水期层化强度及其增量都要大于枯水期。海平面上升后的输运过程响应结果显示:(1) 垂向输运时间将增加,虽然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潮差潮流的增强将加强垂向混合,但是层化的加强会削弱垂向交换。垂向输运时间的增加是由于层化的加强,层化加强抑制了潮汐变化带来的影响,表层水更难交换到底层; (2) 南北向河口环流将加强,表层余流向海加强,底层余流向陆加强,南北向余流整体向海减小。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后水深增加带来的河道比降的减小和压力梯度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