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497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81.
Magnetite, as a genetic indicator of ores, has been studied in various deposits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data of magnetite from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China,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nesis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o shed light on analytical protocols for the in situ chemical analysis of magnetite. Magnetite samples from various occurrences, including the ore–related granitoid pluton, mineralised endoskarn and vein–type iron ores hosted in marine carbonate intruded by the pluton, were exa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nalys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using electron microprobe and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The field and microscope observation reveals that early–stage magnetite from the Hutouya and Kendekeke deposits occurs as massive or banded assemblages, whereas late–stage magnetite is disseminated or scattered in the ores. Early–stage magnetite contains high contents of Ti, V, Ga, Al and low in Mg and Mn. In contrast, late–stage magnetite is high in Mg, Mn and low in Ti, V, Ga, Al. Most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deposits except the Kendekeke deposit plot in the " Skarn " field in the Ca+Al+Mn vs Ti+V diagram, far from typical magmatic Fe deposits such as the Damiao and Panzhihua deposits. According to the(Mg O+Mn O)–Ti O2–Al2O3 diagram,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Kaerqueka and Galingge deposits and the No.7 ore body of the Hutouya deposit show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karn magnetite, whereas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Kendekeke deposit and the No.2 ore body of the Hutouya deposit show continuous elemental variation from magmatic type to skarn type. This compositional contrast indicates tha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gnetite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compositions of magmatic fluids and host rocks of the ores that have reacted with the fluids. Moreover, a combination of petrography and magnetite geochemistry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ose ore deposits in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involved a magmatic–hydrothermal process.  相似文献   
682.
博茨瓦纳是世界上金刚石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奥拉帕金刚石矿床是该国最大的金刚石矿,矿床的金伯利岩为Ⅰ型,其中的包体可以分为2种: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金刚石可以分为3类:橄榄岩型、榴辉岩型及两者的过渡类型-二辉岩型。其中,橄榄岩型和部分榴辉岩型金刚石来自于地幔结晶堆晶体,而榴辉岩型则与板块俯冲的构造-热事件有关。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白垩纪,而金刚石则主要形成于元古宙和太古宙,金伯利岩和金刚石为不同时期的产物,金刚石为金伯利岩侵位期间捕获的上地幔物理破碎产物。其中年龄为900~1000Ma的金刚石为板块构造-热事件的产物,并对早期金刚石进行了改造破坏。  相似文献   
683.
针对对铜陵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高硅富碱(w(SiO2)平均为63.60%,w(Na2O+K2O)平均为7.09%,K2O/Na2O为0.51~0.6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总量低(ΣREE在187.43×10-6和209.19×10-6之间),但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ΣLREE/ΣHREE为15.00~16.49,(La/Yb)N为22.37~28.45),且具弱负Eu异常(δEu在0.75~0.83,平均为0.80)。同时,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花岗闪长斑岩年龄为(138.3±1.4)Ma,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与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主要成矿岩体的年龄(137.5 Ma±1.1Ma~151.8Ma±2.6Ma)一致。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是由壳幔混合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684.
对大气环流模式PIAP3进行了30 a季节运行, 对其物理过程的温度调整倾向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发现:大气总辐射效应以冷却为主, 长波辐射温度倾向与温度本身具有负反馈关系, 与云量有正反馈关系。太阳短波辐射加热倾向直接反映了太阳直射点冬夏的季节转换;深厚对流和大尺度降水, 作为大气的重要加热机制, 是辐射冷却的重要平衡因子, 两者地域互补, 前者加热热带深厚大气, 后者主要加热中高纬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干、湿对流是低层大气热力混合的有效机制, 分别完成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地区的低层热力混合, 两者共同作用消除不稳定。垂直涡旋扩散与浅积云对流对低层大气形成热量传输的互补匹配, 两者分别实现陆面和海面低层大气热量的有效传输混合, 并共同构成下垫面边界层和自由大气间的有效垂直传输机制。浅对流活跃区处于强盛深厚对流区的下游方向, 大尺度层结降水有利于浅积云的发展。物理过程净温度调整是各过程调整平衡的结果, 除赤道南北两侧的热带地区存在两个深厚的温度调整柱外, 边界层以上的整个对流层主体均以降温为主, 而边界层以下则以加热为主。  相似文献   
685.
中国云南冬季降水与典型海域热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30站月平均降水数据,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的分布特征,研究了1980—2011年期间海洋热含量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计算热含量时,采用分层计算并且逐层求相关的方法,找出与降水的最大相关区域及深度。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暖池区11、12月上层150 m热含量与同年云南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负相关,赤道太平洋中部4—6月上层8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赤道东太平洋10、12月130—23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这种分布形态与赤道潜流有关;南大洋关键区90—65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全年呈现超前显著负相关。云南降水受La Nia和El Nio年的影响,La Nia年云南降水偏少。赤道太平洋地区的热含量通过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共同作用,对云南降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86.
左其华  琚烈红 《海洋工程》2015,33(2):122-126
目前常用的确定性模型试验不能满足海岸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要求。针对设计波高、周期、作用方向和水位四个水动力因素的不确定性,提出了波浪概率模型试验及其分析方法,供实验室物理和数学模型实验应用。  相似文献   
687.
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8.
针对南极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解算结果精度较差的问题,该文通过选取合适的解算策略来得到高精度的解算结果。采用GAMIT软件对我国南极地区的长城站、中山站及周边的11个IGS站进行数据处理,对比分析了不使用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以及相对和绝对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对基线解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极地区进行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天线相位中心的影响,绝对相位中心改正模型比相对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得到的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689.
GPS-RTK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应用GPS-RTK结合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设计思路以及提高精度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90.
介绍了精密单点定位的数学模型,通过不同精密星历数据的解算来说明星历精度对单点定位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精度。结果表明:用精密星历进行单点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适当的时候使用超快星历代替最终精密星历进行精密单点定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