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5篇 |
免费 | 464篇 |
国内免费 | 7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4篇 |
大气科学 | 316篇 |
地球物理 | 343篇 |
地质学 | 1336篇 |
海洋学 | 512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178篇 |
自然地理 | 2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87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81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根据 1 999年 7月 2 3 - 2 4日胶州湾东部赤潮发生海区的观测资料 ,结合同年 6 ,7,8月3个航次的数据 ,分析了赤潮前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 a和营养盐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 ,总生物密度高达 1 .6× 1 0 10个 /m L。赤潮发生时 ,叶绿素 a浓度范围为 2 8.8~ 3 6 .0 mg/m3 ;温度、盐度变化不大 ,DO,p H值升高 ,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 P降幅最大 ,N/P值则急剧上升 ,峰值为 2 4 7,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 ;NO2 - N/NO3 - N的值变化很大 ,高于正常值。赤潮消退 ,各要素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62.
963.
964.
当前大型地震区域监控系统采用有线网络对人工指挥台进行数据传输,易导致灾害条件下受损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通监控结果,存在地震实时监测信息准确性低、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地震区域监控系统。该设计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交换的网络拓扑采用ZIGBEE实现通信。基于VS.NET基础设计系统架构,通过地震的现场指挥部建设支持可视化的调度指挥台,实现综合调度和集中指挥的目的。系统中智能地震救灾控制中心采用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和智能运算,实现对地震检测区的精准、高效检测和工作指导。通过数据采集交换与应急调度平台,监测地震实时监控与设备使用情况。采用地震救灾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对物联网中地震区域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分析,系统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地震救灾信息多视角的全面处理。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系统测算结果实时性高、功耗低,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65.
本文在野外剖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观察,对川东南地区三汇剖面寒武系洗象池组237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δ~(18)O值主要分布在-8‰~-6‰,平均为-7.63‰;δ~(13)C值介于-5.53‰~3.44‰之间。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高于120‰,且δ~(13)C值大于-2‰,古海水温度主要集中在19~25℃,说明整体为海水-咸化海水沉积环境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认为洗象池组沉积期海平面变化有五个阶段:早期缓慢上升与下降,中期快速海侵,中后期缓慢海退,后期动荡,末期海退。三汇剖面洗象池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孔与晶间孔为主。多期的海平面的下降,对应碳同位素多旋回负漂,从而发育向上变浅的多旋回韵律性地层,形成纵向上的多套储集层,洗象池组储集层的形成与演化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古地貌较高处与滩体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另外,依据δ~(13)C值显著的正漂移,明确了芙蓉统地层的底界,为四川盆地寒武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66.
967.
Tw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modes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boreal summ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the reanalysis data and 20th century simulation of coupled model FGOALS_gl developed by LASG/IAP, we identified two distinct interannual modes of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NWPAC) by perform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on 850 hPa wind field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summer. Based on the associated anomalous equatorial zonal wind, these two modes are termed as "Equatorial Easterly related Mode" (EEM) and "Equatorial Westerly related Mode" (EWM),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two modes are similar, whereas the maintenance mechanisms, dominant periods,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ENSO are different. The EEM is associated with El Ni o decaying phase, with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established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and persisted into summer through local positive air-sea feedback. By enhancing equatorial upwelling of subsurface cold water, EEM favors the transition of ENSO from El Ni o to La Ni a. The EWM is accompanied by the El Ni o events with long persistence, with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formed in spring and strengthened in summer due to the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forcing from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The model well reproduce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se two modes, but fails to simulate the percentage variance accounted for by the two modes. In the NCEP reanalysis (model result), EEM (EWM) appears as the firstmode, which accounts for 35.6% (68.2%) of the total variance. 相似文献
968.
969.
适合复杂地形的高阶Boussinesq水波方程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针对海底坡度较大(量阶为O(1))或海底曲率较大的复杂地形,建立了一个新型高阶Boussinesq水波方程.该方程可用于研究海底存在若干相互平行沙坝引起的Bragg反射问题.方程的水平速度沿水深的分布为四次多项式,色散性和变浅作用性能的精度比经典Boussinesq方程高了一阶.方程在浅水水域可以是完全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