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0篇
  免费   1285篇
  国内免费   2080篇
测绘学   1292篇
大气科学   1212篇
地球物理   1256篇
地质学   3461篇
海洋学   1308篇
天文学   167篇
综合类   611篇
自然地理   728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英雄岭 (YL)地区地质、2D/ 3D地震、遥感、重磁电和钻探等资料 ,提出了喜马拉雅运动几个阶段在该区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英雄岭地区西南侧的阿卡腾能山因近SN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产生了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及隆升作用 ,从而在干柴沟一带形成了强烈的SE向局部挤压应力场 ,基底大幅隆升 ,而在英雄岭隆起的南侧则产生了局部的拉张构造环境。喜马拉雅山中期运动在该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使古近纪的张扭构造环境转变为新近纪的坳陷构造环境 ,英雄岭西南的阿尔金地区发生隆升作用 ,沉积中心发生向东和向北的迁移。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构造块体和沉积凹陷的分布特征等 ,得出喜马拉雅早期英雄岭及邻区发育局部拉张环境 ,为较为稳定的断陷湖盆发育期 ,沉积了一套优质烃源岩。英雄岭地区潜在勘探领域主要有构造裂缝型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及渐新世断凸构造圈闭等。  相似文献   
22.
氧化型锰矿石脱硫产物含大量硫化锰,利用这种材料装填固定床进行净化水中铜离子的动态试验.在材料粒径0.45~0.9mm、进水pH=5.8、进水滤速4.58 m/h条件下,1 t锰矿石脱硫产物可以处理923 tρ(Cu~(2+))=50 mg/L的含铜废水,出水ρ(Cu~(2+))<0.5 mg/L,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控制进水pH在4~9之间、降低进水滤速、采用较小粒径的材料有利于提高锰矿石脱硫产物处理含铜废水的容量.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对材料和产物进行表征,证明锰矿石脱硫产物去除水中铜离子是基于离子交换反应的原理.  相似文献   
23.
The chang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s assessed with the HadGEM2-AO - 5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chain, which is a national downscaling project undertaken cooperatively by several South Korean institutes aimed at producing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with fine resolution (12.5 km) around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downscaling domain, resolution and lat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held the same among the 5 RCMs to minimize the uncertainties from model configuration. Climatological changes reveal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d-21st century (2046- 2070; Fut1) and the late-21st century (2076-2100; Fut2) precipitation properties related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such as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average of upper 5 percentile daily precipi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reference period (1981-2005).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intensity categories also present a clear trend of decreasing light rain and increasing heavy ra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results, the change of 1-in-50 year maximum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ver South Korea is estimated by the GEV method.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50-year return value (RV50) will change from -32.69% to 72.7% and from -31.6% to 96.32% in Fut1 and from -31.97% to 86.25% and from -19.45% to 134.88% in Fut2 unde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 4.5 and 8.5 scenarios, respectively, at the 90% confidence lev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ulti-RCMs can be used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and assess the future chang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more reliably. Moreover, future projection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ontains uncertainties evoked from not only driving GCM but also RCM. Therefore, multi-GCM and multi-RCM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more robust projection.  相似文献   
24.
利用紧性理论,证明了扩散现象中出现的一类退缩抛物型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相似文献   
25.
26.
We present an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rocess parameters and CO2 flux components (Reco, NEE and gross ecosystem exchange (GEE)) derived from 3 years’ continuous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s of CO2 fluxes at subtropical evergreen coniferous plantation, Qianyanzhou of ChinaFlux. Daily-differencing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andom error of CO2 fluxes measurements and bootstrapping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uncertainties of three CO2 flux components.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different ...  相似文献   
27.
为了了解区域云顶高度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卫星搭载的MODIS传感器提供的2000年3月至2018年2月MOD03_08_v6.0数据,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度2000—2018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长期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东亚地区云顶高度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云顶高度在东亚地区以0.020 km/a的变率增长,其中大陆东部云顶高度的年际变率为0.035 km/a,东部海域年际变率为0.034 km/a。在东部海域地区云顶高度的变化同海表温度的变化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68,这表明云顶高度的变化受下垫面的影响。在东亚地区30°~40°N区域内,年平均云顶高度的增加较为明显。此外,夏季云顶高度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呈-0.03 km/a的减少趋势,这是由于更多低云的形成降低了云顶高度;冬季云顶高度在东亚地区40°N以北呈下降趋势,而在40°N以南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8.
刘世祥  樊明 《干旱气象》2000,18(1):39-42
文中介绍了机交互处理系统中用于客观分析和图形低处理矩形网格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经纬度坐标向网格坐标和屏幕坐标的目标转换以及离散点资料向网格点的自动插值。计算机自动设计的网格,其范围和格距的大小具有可变性,为资料的经处理、天气图的填绘1、图形图象的缩放与漫游等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9.
??????????????????????????????????????????????????? ????SGG-Doppler??VLBI???????????????????????????й???????????????????????????????SGG-Doppler-VLBI????????????????????????  相似文献   
30.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引领了地理信息的分析与服务。然而,由于地理学家对于地理过程开展多维模拟的需求,同时许多大型工程需要对于不同方案的后果事先开展模拟评估,为此中国学者们在世纪相交之际开始了对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探索。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到虚拟地理环境的认识上的转变着手,分析了虚拟地理环境的演进过程、当前的阶段定位与挑战,着重探讨了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新态势: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虚拟地理环境与实验地理学新方向、大数据背景下的虚拟地理认知实验方法和虚拟地理环境与地理知识工程,并给出最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