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綦江观音桥中上奥陶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上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着完整的奥陶系地层,其中的上奥陶统宝塔组中出现地球化学异常。綦江观音桥剖面中上奥陶统地层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宝塔组中V、Ni出现亏损,V/(V+Ni)值表现为低值,而Th/U、Ni/Co与Sr/Ba值却表现为高值,判断晚奥陶世中宝塔期为强氧化气候,海水突然加深,是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中上奥陶统地球化学异常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2.
刘涛  卓云霞  彭荣熙  曹广忠 《地理学报》2022,77(12):3006-3022
城镇化是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城乡人口变动的视角提出了城镇化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基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化地域类型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于1990年后进入快速阶段且当前仍在加速,但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存在较强的时空动态性:①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减缓和乡城迁移扩张,全国城镇化地域类型由城乡扩张型转变为城镇吸引型,乡村人口减少对城镇化的贡献持续增强;② 城镇吸引型是各地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但2010年以来大量地区因乡村人口加速外流而转变为乡村流失型,城乡扩张型地域的空间范围大幅收缩至西藏、上海等地,而城乡收缩型地域在东北地区的非省会城市大范围扩张;③ 经济性因素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因素,经济增长带动乡村人口外迁,工业化长期有利于城乡协调共进,而公共服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仍然有限;④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效应还有待发掘,西部城市群、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以及乡村地区的人口发展等问题仍需更多的研究关注。本文最后对中国城镇化的趋势性、动力机制和未来研究重点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23.
西藏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80~2009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无论年或者季节变化,舒适度指数均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普遍舒适的区域主要位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近30a来西藏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舒适度指数与海拔高度、纬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2)从舒适日数来看,西藏地区基本处于冷或偏冷、凉或偏凉的舒适度状态,寒冷和普遍舒适的日数较少;近30a来西藏地区1级和2级不舒适天数呈现逐渐减少趋势,3级、4级不舒适天数和5级舒适天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从适合旅游的舒适天数来看,西北部以6~9月为适宜旅游月份,中部以5~9月或10月为适宜旅游月份,过渡到东南部地区以5~9月或10月为适宜旅游月份,甚至可以提前到4月;旅游适宜月份数和天数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24.
李肖霞  马舒庆  吴可军  张雪芬  杜波  卓问 《气象》2012,38(4):501-507
文章介绍了一套结露自动化观测装置,由CCD图像传感器、露采集器和处理器构成。露采集器由三层带有磨砂区域的玻璃片组成,CCD图像传感器获取玻璃片的图像传送给处理器,结露时磨砂区域与未磨砂区域亮度差值发生变化,处理器自动提取亮度差值及变化信息,识别结露是否发生,从而实现对结露的自动化观测。为了定量分析自动化结露观测装置的性能,设计了观测试验,利用温湿度计观测露采集器附近的温湿度,分析研究湿度与亮度差值及结露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大于97.9%时开始结露,玻片亮度归一化差值迅速降低。结露的信息获取率百分之百,结露自动识别率大于85%。  相似文献   
325.
针对设计人员在油气管道初选定线时对三维信息的关注及二维油气管道初选定线方案在此方面的不足,基于GoogleEarthComAPI和KML语言,提出了在GoogleEarth上分割加载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的方法,及基于KML语言扩展管道要素属性描述的方案,最后以某石油勘察设计单位油气管道初选定线系统为例进行了开发实现。  相似文献   
326.
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27.
西藏地区近几十年的增湿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布  卓嘎  赤曲 《高原气象》2009,28(1):72-76
利用1955-2000年西藏6个地面观测站的46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及水汽压变化特征,并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解释气温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近几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显著(10年上升了0.32℃);全区降水量也有增多趋势;1955-1964年西藏地区气温升高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导致降水量同时增多.1965-1981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2~2000年气温显著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温度扰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28.
利用JICA项目改则站第二阶段加密探空观测资料,着重揭示了该地区大气层结构的观测事实,尤其是边界层风、温、湿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该地区不论是对流层还是边界层,温度递减率都较大,白天可以接近或超过干绝热直减率,在清晨出现逆温的频率较多。(2)该地区白天近地层存在逆湿现象,近地层上部是否存在逆湿现象与天气和下垫面背景有关。(3)该地区近地层风速极值也出现在早晚时刻,白天风速较小。边界层风则随高度呈多峰值变化。  相似文献   
329.
关于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地层划分对比,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此作者在重新研究了秀山—梵净山地区板溪群的沉积序列及其演化的基础上,首次对秀山凉桥地区的板溪群红子溪组顶部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显示板溪群早期的盆地扩张阶段结束于790Ma左右,随后盆地转入快速充填和差异升降阶段。地层对比研究表明,秀山—梵静山地区的板溪群沉积仅相当于黔东的下江群、湘西的板溪群下部,沉积时限为820~790Ma,是新元古代中期Rodinia裂解背景下的裂陷盆地的早期充填。  相似文献   
330.
根据最新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认为粤西云开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地层属一套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因此建议新建云开岩群。依据叠覆关系,又将其划分为新垌岩组、帅堂岩组、山美岩组、清垌岩组4个岩组。各岩组间以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带为界面,空间分布主要受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控制。云开岩群适用于整个粤西云开地区,前人所建立的"云开群"及"高州岩群"实为同一套岩层,即云开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