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8篇
  免费   3715篇
  国内免费   6186篇
测绘学   3179篇
大气科学   2457篇
地球物理   2848篇
地质学   10558篇
海洋学   2881篇
天文学   226篇
综合类   1485篇
自然地理   2495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402篇
  2022年   1041篇
  2021年   1277篇
  2020年   919篇
  2019年   1253篇
  2018年   1053篇
  2017年   1012篇
  2016年   983篇
  2015年   1147篇
  2014年   1170篇
  2013年   1446篇
  2012年   1455篇
  2011年   1447篇
  2010年   1355篇
  2009年   1302篇
  2008年   1361篇
  2007年   1259篇
  2006年   1256篇
  2005年   969篇
  2004年   831篇
  2003年   601篇
  2002年   568篇
  2001年   457篇
  2000年   426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石 ,其中优势种为Gephyrocapsaoceanica、Emilianiahuxleyi和Florisphaeraprofun da ;G .oceanica、E .huxleyi等的百分含量变化和特征属种U .tenuis的出现 ,表明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与东海外陆架相似 ,和东海及南海都属于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组合。G .oceanica的含量与海水营养盐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暖水分子U .irregularis、U .sibogae和O .fragilis的较高含量和冷水分子G .caribbeanica和Calcidiscusleptoporus的较低含量 ,进一步反映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到黑潮及对马暖流的影响 ,其中温度、盐度和表层海水结构性质 ,如海水透明度等因素可能为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2.
作者以 Sm Cl3 与 (CH3 Cp) Na反应分离得到了三价稀土有机配合物 [(CH3 Cp) 2 Sm Cl·THF]2 的单晶 ,X-射线四圆衍射测定 ,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 ,Pbna空间群 ,晶胞参数 a=9.6 6 2 (2 ) ,b=16 .4 76 (9) ,c=2 0 .582 (9) ;α=β=γ=90°,Z=4。并分析比较 [(CH3 Cp) 2 Sm Cl· THF]2 与其他三价稀土一氯化物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3.
运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电化学脱盐处理对钢样-砂浆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电化学脱盐处理后,钢样-砂浆界面的微观形貌特征与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4.
科学大洋钻探与深部生物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海洋沉积物中细菌活动性的证据到90年代大洋钻探计划(ODP)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深部生物的存在证据,并成为即将启动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一个优先研究领域,深部生物圈成为科学大洋钻探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同时它也将有效地促进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75.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6.
ZHU  Jin-song 《中国海洋工程》2003,17(4):617-630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teral confinement stress on the fatigue behavior of and cumulative damage to plain concrete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Eighty 100 mm x 100 mm x 100 mm specimens of ordinary strength concrete are tested under constant- or variable-amplitude fatigue loading and lateral confinement pressure in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A fatigue equation is developed by modifying the classical Aas-Jakobsen S-N equation fo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he confined stress on fatigue strength of plain concrete. The results of variable-amplitude fatigue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linear damage theory proposed by Palmgren and Miner is unreasonable in the biaxial stress state. A nonlinear cumulative damage model that could model the effects of the magnitude and sequence of variable-amplitude fatigue loading and lateral confinement pressure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evolution laws of the residual strains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during fatigue tests. The residual fatigue life predic  相似文献   
77.
黄鳍鲷LDH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鳍鲷为材料进行两方面研究:(1)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其肌肉,心脏,肝脏,血清,玻璃体,晶状体,脑等组织器官进行LDH同工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LDH的同工酶谱带不相同,存在着组织特异性:(2)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法对其肌肉,血清的LDH同工酶进行分离 ,结果得到12-15条电泳区带,等电点范围在pH为3.65-9.58之间。  相似文献   
78.
斯内克·皮特热液场位于中大西洋海岭新火山隆起顶部3 460~3 510 m的深处.  相似文献   
79.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潘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潘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潘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漫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潘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分别利用1999年秋季和2000年夏季胶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和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确定了20余个参数的量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